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高校不断提倡通识教育的今天,高校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在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课程设置上"重术轻学"、对毕业生就业定位模糊等问题。提高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的水平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需要鼓励专家上基础课,改变教师对通识课程的态度,调整通识课程的考核机制,尤其需要改革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的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当前全国范围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社会交往能力、道德文化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尝试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现状中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皖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及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为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率,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通识教育是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在高校教学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立足于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理性思考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必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通识课程教育,合理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通识课程教育实效性,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文章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的课题体系建构出发,提出高校艺术类课程在专业通识教育上要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上要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此推动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张晖 《教育与职业》2007,(35):182-183
文章对2004年至2007年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有压力和危机,其原因在于高校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以及体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偏低,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提出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与通融识见。文学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发挥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辅助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通识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流向及影响因素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为解决皖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皖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要在高等学校体育大课程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目标,侧重设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保护能力的课程,体育课程建设要与专业课程建设同步进行,为塑造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发挥体育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高等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仍然保持着传统课程的理念与功能,其毕业生满足不了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职业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在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社会挑战出发,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学生师范素养;以社会需要为依托,加强教育就业课程;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拓展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面;尽快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庞国斌 《教育科学》2008,24(2):50-53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长期以来深受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思想的影响。由于中美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同与差异,我国当前通识课程建设正在面临着很多误区:自身特色不鲜明,盲目模仿痕迹突出;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力;通识课程的目标尚有待完善;对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重视程度和开发不够。我国当下对通识教育本真涵义的体认尚需进一步加强。有鉴于此,我国通识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亟需全面转换和科学确定。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卫生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用医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科学的饮食和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本文深入研究考试内容和方法,利用"学分制"的优势,结合学校体育现状, 把"学分制"运用到学校体育考试当中,充分发挥考试诱导教育的功能,使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相统一,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根本目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发挥个体的体育优势和体育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竞技体育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疆14所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各院校普遍存在体育专职教师人数少、职称和学历低,专项分布不均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落后等问题,并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青年体育师资建设为例,提出构建中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总目标及分段培养目标,归纳、总结中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9.
语言课程应该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语言的工具性及融生理、物理、心理、社会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使得语言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课程具备了"通"与"专"和谐统一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知识性、学术性、师范性应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院校语言通识课程体系的始终。高等师范院校应以此为出发点,拟定语言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教材建设与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克服重技术教育轻公共基础教育的倾向。新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采用"活模块"结构进行构建,才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