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性”报道的提出这几年,新闻界关于“中性”报道的说法很热门,有的甚至把“中性”上面的引号也去掉了。那末,中性报道的提法(即使是加了引号的)究竟是否正确、有没有科学性呢?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学名词而长留于世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地说,持否定态度。“中性”报道的提出,大概是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2.
中性报道近年来在新闻界很时髦。记者笔下有“中性报道”,编辑笔下有“中性处理”,到版面上,就成了“中性标题”、“中性语言”。总之,人们常常挖空心思做中性文章。有人把新闻界的这一“伟大创造”叫做“玩中性”。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这个“中”字。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成了处人处事的最高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过真正做起来很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中性”的,厂方无懈可击,原打算告状的想法,也只好打消了。  相似文献   

4.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  相似文献   

5.
许青 《军事记者》2004,(2):58-58
高祥森撰指出。许多批评报道可以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中性操作”并非完全不带主观色彩。它是记在新闻报道中不掺带任何主观褒贬.客观准确反映事实的发生发展真相.记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不偏不倚进行采访写作.让读自己去把握、思考和判断。“中性操作”是让事实去说话.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新闻传播策划中记者的主体参与 在新闻传播策划中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进行的报道策划。这种组织报道,是为了使报道更加完美,只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人们是不会有多大意见的;另一种策划,即新闻工作者参与正在发生或还没发生的事件之中,以自己的主观努力促其按计划完成,尔后再予以报道。对此,我以为是可行的,只要实施时按“新闻传播策划”基本的要求办事。  相似文献   

7.
8.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过去一提到舆论监督报道,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批评性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抓人痛处、揭人短处、群追猛打”也往往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习惯性做法。初做这类报道时虽慷慨激昂,但日子久了难免生出疑惑,难道这世界就如此灰暗吗?舆论监督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引以为鉴,解决问题,一味使“蛮力”或感情用事,显然有悖初衷。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进行建设性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引导力,更好地促进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10.
敏感报道所涉及的一般是容易引起群众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的问题,如物价问题、工资问题、就业问题、第二职业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问题、工农关系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等。按照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些问题新闻媒介理应触及,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敏感问题的报道一定要慎重”,这又是新闻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北京新闻界提出的“挤门缝”观点,就是积极慎重报道敏感问题的形象表达。因为要触及过去视作“禁区”的题材,所以要有“挤”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形式的创新,是建构成就报道"创新点"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成就报道内容庞杂,需从相对分散的内容中取舍、切割、整合,这就为成就报道架构的确定、表现方法的选择、表现形式的创新留下了较大的发挥余地。  相似文献   

12.
敏感报道所涉及的一般是容易引起群众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的问题,如物价问题、工资问题、就业问题、第二职业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问题、工农关系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等。按照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些问题新闻媒介理应触及,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扎堆儿"现象,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南京虐童事件等,由某一事件引发的对某类事件的争相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负面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时,就应该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本文从传者、受者、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并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传播效果做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受众,各种媒体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能够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报道方式上。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参与式报道由于其强烈的针对性、互动性、接近性和真实感,深受受众喜爱,也渐渐成为媒体打造品牌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5.
16.
陕西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多年来,陕西日根紧密配合省委省政府“科技兴陕’咱勺战略部署,一直把科技报道列入重点。在探索提高科技报道宣传效果方面,除了重视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上大做文章外,近两年来又加大宣传力度,仅1996年就发表科技宣传稿件250余篇。在宣传形式上,注重“型”“论”结合.宣传科技典型人物4O余个,典型单位十多个,配发评论SO余篇.产生了一批在全省及全国获得高层奖励的好作品.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下大力气抓“典型”,用“典型”形象展示科技人员的创指活动和用神…  相似文献   

17.
“对话报道”——一种崭新的新闻样式,正在不同层次的读者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短时间里给整个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奇特的效果,据说是连最初运用这一形式的记者们也始料未及的,从而引起了众多新闻行家们的深沉思索。现在要对“对话报道”作全面系统的总结为时尚早。但是,及时地对这一新闻样式进行剖析透视,以期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却是必要的。本文试就“对话报道”的新闻效应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行家们。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叶倩 《声屏世界》2005,(2):24-25
随着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将呈“爆炸”态势的信息一古脑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个片段的、支离破碎和互不联系的客观报道很难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对周围世界真实图景的有效认识。于是,“组合式报道”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领导活动”是新闻,此类报道往往在地市级党报要闻版面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领导活动”的报道常常陷入程序化和“八股化”,让采编人员陷于事无巨细的有闻必录中,致使报道创新乏力、可读性差,普通读望而生厌,处于领导层面的读也不见得爱看;采编人员更常生“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无奈感叹。提高“领导活动”报道艺术,避免“领导活动”报道的“八股化”,进一步增强“领导活动”报道的可读性、必读性,已成为当前党报采编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媒介肩负着为“三农”问题鼓与呼的社会责任,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把“三农”问题作为观察点,在党委、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架起一座联系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