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针对复杂断块和岩性双重控制且地震资料品质差、井点少的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研究难点及挖潜方向,提出精细小层研究及寻找沉积微相优势相带的观点。在油气田开发行业起到较高的借鉴及参考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165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涠洲A油田受复杂断块和岩性双重控制,针对该油田流沙港组储层物性差、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研究现状,开展精细小层对比及精细储层研  相似文献   

2.
张娣 《内江科技》2013,34(5):13-14
本文依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坨71断块进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坨71断块沙三下亚段砂岩储集体是由北部陈家庄凸起供给物源,由北向南快速堆积的深水水下浊积扇体,其主体为中扇水下辫状水道。其中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扇根主沟道槽微相是储层较发育的相带。  相似文献   

3.
通过永3断块沉积微相平面特征、沉积微相间接触关系及微相垂向概率的研究,兼顾训练图像创建的基本原则建立3D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模拟结果综合体现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储层模拟的优点,模拟结果忠实于井点数据,微相平面形态受到训练图像的指导,与平面沉积相图相似,很好地再现了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和席状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结合古沉积背景、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等对刘庄地区刘9断块区开展单井相、测井相、剖面相以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确定了刘庄地区沙二下主要为三角洲~漫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道侧缘溢岸沉积、滨浅湖的泥质浅滩、砂质浅滩、洪水水道间的漫溢沉积等,为后期开展相控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以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江江  王伟锋  冯学谦 《内江科技》2010,31(5):114-114,115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侧翼、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对砂体发育与展布控制作用,及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盘-东断块断层体系复杂,断块破碎,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局部构造与生产不符,必须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 揭示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直接服务于油田生产。  相似文献   

7.
盘一东断块断层体系复杂,断块破碎,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局部构造与生产不符,必须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揭示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直接服务于油田生产。  相似文献   

8.
毛庆玲 《内江科技》2009,30(9):92-92,34
孤东油田构造上是一个外部形态为潜山披覆构造、内部含有复杂断裂系统的整装构造油田。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复杂断块的剩余油挖潜成为油田增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应用迭前偏移处理技术、建立多方向油藏剖面、地层倾角测井应用等多种方法研究孤东油田复杂断块微构造,进而指导开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这些研究断块微构造的成功做法.对于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卫七块位于文明寨油田构造北翼,整体是由一系列断块组成的复杂构造油藏,断块破碎,仍有未认识到未被控制的小断块存在;储量动用不充分,局部注采不完善。开展了精细地层对比、断裂断层研究、微构造研究,精细井网调整研究,合理部署新井,完善注采井网,实现储量最大动用。  相似文献   

10.
一、2003—2005年局级分注示范区分注措施分析 (一)2O03年局级分注示范区——临13单元分注措施分析 1、区块注水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层间矛盾突出:临十三断块区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块小、含油小层多,单层储量较少,层系划分太细在经济上不划算。由于各砂层组间储层发育状况不同,以及砂体间沉积微相变化,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差异较大,层间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质性,这种情况在区块较为普遍,因此进行储层细分注水是改善层间动用状况,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提高水驱开发效果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坨82断块2002年试采,2004年正式投产开发,是胜利采油厂第一个稠油热力开采的区块,也是胜利采油厂重要的产能接替阵地。经过4年多的开发,目前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汽汽窜,导致油层纵向上动用程度低;稠油井底水锥进速度快,边部部分井含水上升。针对目前坨82断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遵循"真实客观的基础地质研究是建立准确地质模型的基础"的原则,通过地层格架、沉积微相、骨架砂体、物性参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研究,借助RMS地质建模软件,建立坨82断块沙一段I砂组精细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王云喆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305-305,301
以取心井单井相分析为基础,研究各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起扶余油田沉积微相测井相模式;应用测井相研究扶余油田中区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及储层含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详细的剖面实测及室内岩矿鉴定等综合分析,对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的岩石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相标志开展了沉积相类型及微相类型构成及特征研究,共识别出4种相类型,进一步细分为15个微相类型,分别为陆棚相(硅质浅水陆棚微相、泥质灰岩浅水陆棚微相、泥质深水陆棚微相、粉砂质深水陆棚微相)、局限台地相(云坪微相、含膏云坪微相、藻云坪微相)、台地边缘相(鲕粒滩微相、砂屑滩微相、磷质砂屑滩微相、滩间微相)和台缘斜坡相(含泥灰岩微相、泥质云岩微相、硅质灰岩微相)。并进一步开展了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分析。沉积微相的垂向演化记录了海平面变化过程剖面震旦纪总体上表现为由深水陆棚逐渐演化为台缘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的海平面下降旋回,可进一步识别出两期二级海平面水进和水退旋回及8期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  相似文献   

15.
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层级别差异大,断层的识别和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同时因陆相湖泊沉积的多物源、多期次造成储层分布的复杂性,使得断块油藏含油层系多、含油条带窄,滚动开发初期占屋脊打高点的开发模式造成井间滞留区、断失层及局部微高的剩余油难以充分动用,复杂断块油藏侧钻井油藏地质评价从构造和储层精细研究入手,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发现可采剩余油,规范化一整套油藏地质设计模式,为侧钻井的高效开发提供保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物性参数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规律。准确认识沉积微相的展布范围和分布特征,了解和研究了文留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与划分。  相似文献   

17.
相控储层地质建模在西江302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振平 《内江科技》2010,31(2):87-87,80
针对西江30—2油田开发现状及地质特点,通过对岩心相、测井相的综合研究。划分出标准井的沉积微相,从而对整个工区的沉积相进行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来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起储层沉积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模型建立之后,采取相控建模方法,分小层分微相统计各种物性参数分布特征,然后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分别进行模拟,建立了研究区的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陆相沉积盆地中,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是评价其储集性能的基础,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是确定有利储集相带及其分布规律的关键。本次研究过程中,以岩芯观察和描述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典型实例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高青油田高41块中生界油藏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主力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19.
红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杭州  周萍  兰正凯 《内江科技》2009,30(12):19-19,67
本文以红岗油田大208区黑地庙油层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储集层地质学为基础,依据岩心观察,结合沉积物粒度等沉积相标志的再认识,研究了该区砂岩储集层的微相特征,并划分出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0.
魏三妹  吴剑 《内江科技》2010,30(1):96-97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构造概况、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清了辽河油田台一块Es1Ⅱ和Es1Ⅰ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得出研究区该时期存在双物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