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学者将《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双鲤鱼”和“烹鲤鱼”两词解释为“藏书之函”和“解绳开函”,其说似乎可通而实际上违事理,从诗的内容、古书的有关记载以及客观情理和个方面分析看,此两词应该分别是指“鲤鱼”和“煮制鲤鱼”,诗中称信函为“双鲤鱼”和把开启信函讲成“烹鲤鱼”是属天叙事写实的用笔,古人有以食为贵的意识和有馈鱼表心意的做法,由此而导致有鱼腹藏书的寄信习俗。  相似文献   

2.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相似文献   

3.
冯韬  陈琳 《中文自修》2004,(5):50-50
饮马长城窟[1],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2]:“慎莫稽留太原卒[3]!”“官作自有程[4],举筑谐汝声[5]!”“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6]?”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7],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  相似文献   

4.
袁朗一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包括《赋饮马长城窟》,此诗《乐府诗集》作《饮马长城窟行》,置于唐太宗与虞世南之后.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隋诗部分均未收此诗,可知此诗一直被当成唐作.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应制唱和的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它更接近隋炀帝的《饮马长...  相似文献   

5.
6.
7.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是以叙事为主的。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五言体、杂言体的直接源头。文人拟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之后历代文人多有创作。以致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文人拟乐府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点在哪里?又有哪些突破与创新?本文以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及陈琳拟作为例,试图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乐府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刘勰从诗旨和诗艺的双重标准出发,确立了"雅义丽辞"的歌辞观,对汉乐府持否定态度.刘勰还从正统乐教观出发,崇雅斥郑,确立了"雅正平和"的乐曲观,对汉乐府进行了严苛的批评.刘勰诗、乐分论,"乐府观"较正统,"诗歌观"却较为新变.刘勰持论在诗、声两方面都显得过于严苛,但其"务塞淫滥"的宗旨对当时诗坛的绮艳之风有针对意义,开创之功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对细节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牖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入门的是亲交。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  相似文献   

10.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正>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白居易《太行路》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深沉地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封建社会男子或为求官而游天下,或为逐利而轻别离,或为行役而戍守边关,或为贬谪而流  相似文献   

12.
万毅 《家教指南》2007,(4):104-109
本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隋代道教类书<玄门大论>中关于"三一"观念的新说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道教"三一"神观论的提出受到南朝玄学风尚的影响,特别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与中观理论的激发,它在隋代的流行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南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有关莫高窟报恩吉祥窟的三条线索:崖面位置、报恩思想和八大菩萨造像题材.并对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提出新的解释,认为以往从塑像探求八大菩萨的思路不符合莫高窟实际,应从壁画中探求.经过考察中唐洞窟后得出新的结论:莫高窟第153窟可能就是报恩吉祥窟.  相似文献   

15.
成妍 《文教资料》2007,(11):66-67
《抱朴子内篇》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其中词语非常有特点,本文对“参午”、“凭”、“倔倔”、“自在”、“挠”五个词语分别进行了训释。  相似文献   

16.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76窟两壁龛外北侧写有一方2行42字的榜题,内容不见佛经记载.考察敦煌文献得知,此为一篇完整的中国僧人编撰的<行香说偈文>,主要在举办布萨等佛教仪式时念诵,内容体现了佛教五分法身的思想.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此<行香说偈文>可能就是道安制定的行香之法.  相似文献   

18.
在“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风”、“雅”、“颂”原典已有,无须注明。毛公之传,独举兴体,不及比、赋,其根本原因乃在“比显”而“赋同”——比辞太明显,而赋辞为三百篇所通用。不难看出,“风通而赋同”五字虽然简短,但所包涵的思想蕴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正《释名》谓"青":"生也,象万物生时色也。"《说文解字》释"生"为:"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青""生"与草木生长,从词义来源上密不可分。草木生长意味着朝气、生命力,"青"进而有了生命的底色。正如作者开篇所举"青青园中葵"的例子一样,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以其敏锐的感悟力,从看似不经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的神韵。这就是文字背后的张力,每一个汉字都有它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对《老子》“道生万物”模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道”的过程,使模式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一”改造为“道始于一”,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