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少无适俗韵》。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相似文献   

2.
我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下文简称《归》)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下文简称《冬》)都是歌颂田园风光的美文。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下面从写景、抒情、言志三方面来对它们的异同作简要的分析。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惬意的田园生活,但侧重点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归》侧重于用丰富的细节来描写悠闲、舒适、生机盎然的田园生活,所写的乡村风光及理想的田园生活为想像、虚构之笔。而《冬》则侧重于以写实的笔法运用多种手法展现法国乡村冬天自然景物的美丽。…  相似文献   

3.
我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下文简称《归》)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下文简称《冬》)都是歌颂田园风光的美文。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下面从写景、抒情、言志三方面来对这两篇文章的异同作简要的分析。首先 ,这两篇文章都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惬意的田园生活 ,但侧重点不同 ,写法也不一样。《归》侧重于用丰富的细节来描写悠闲、舒适、兴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所写的农村风光及理想的田园生活为想象、虚构之笔。而《冬》则侧重于以写实的笔法运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法国乡村冬天自然景物的美…  相似文献   

4.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这一组诗影响深远,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组诗选取平凡自然的风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农具和风光这四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组诗还表现出吴地人民的农事劳作和生活状态,融入诗人的多样化的情感,既有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有对农民深受剥削的同情,更有对农民淳朴热情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说明《过故人庄》是诗人仕途失意,重返故乡后的作品,当中应隐含了诗人仕途无望,决心投身田园的思想。本文亦解读了《过故人庄》的用字和典故,指出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归隐田园的志向。因此,《过故人庄》的创作旨意除了是表达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以及抒发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还流露了诗人放弃仕途,决心归隐田园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先河;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祖述陶渊明,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笔者浅见拙识,试比较他们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如下。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这种志趣和品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以及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园田居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同时,作者在此类诗歌中,刻意描绘了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他们虽然也赞美了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王维亦官亦隐,对现实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竟虔诚地皈依佛门;孟浩然虽然间或也对当朝的权贵表示不满,“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但由  相似文献   

9.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较多地被人关注的是田园风光。综合其诗作,透过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他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反衬农民生之多艰,更具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课选自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语文园地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共编排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和《麦哨》等四篇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乡下人家》捕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再现了古代的乡村风光,《麦哨》则描绘了乡村儿童的童年生活。本园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关注和了解农村生活,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以激发他们热爱农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自《桃花扇》问世以来,清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无不为之倾倒。对于清代文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桃花扇》的文学接受,集中显现在对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和肯定上。以咏剧诗和题画诗为代表,清代文人群体不仅歌颂和赞美了李香君的美貌,还由衷地赞颂其忠烈表现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3.
晏乾坤 《阅读与鉴赏》2007,(8):54-54,51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杨 《青海教育》2011,(1):42-42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乡村四月》和《乡下人家》一篇是古诗,一篇是精读课文,虽然课型不同,但同为田园风光内容,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优美和田园生活的和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就古诗“绿遍山原自满川”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人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我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同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8.
唐淑莉 《考试周刊》2011,(11):19-20
《归园田居》(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整个诗歌意境恬静优美,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的热爱和赞美;语言质朴、自然、平淡,却平字见奇,淡中有味;整首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首尾呼应,形式上具有音乐之美和结构之美。此外,诗歌还体现了作者率真自然、鄙视权贵、厌恶官场、傲岸不屈、洁身自好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令人敬仰的高尚人格。全诗不仅给人以文学艺术的熏染,而且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和人格力量的震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生活是其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是解读陶渊明思想的总纲。自立自爱,坚守风霜般高洁的节操;自尊自强,不做笼中鸟,不做池中鱼。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栖息的圣殿。  相似文献   

20.
《田园诗情》是一篇抒情散文,重点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抒发了作者对如诗如画的荷兰风光以及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备课前,我仔细研读了课文,发现课文很像“行板”(音乐术语,指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循着“真正的荷兰”这条主线,我和学生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