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收宪政文化是税收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前提。税收契约文化奠定了西方宪政理论基础,而我国因"人治"的法律观和"国本位"及所有制观念对税收宪政构成了两大束缚,税收宪政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税收宪政法律文化为切入点予以中西方比较考察,试图得到一些有关税收宪政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亲属关系的称谓产生不同的重视程度,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汉语和英语对人际关系称谓不同的传统观念,探讨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以求在对外交往和语言学习中中减少误会.以便更好的加强对外交往和对英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非与现代化必然背道而驰。儒家思想在经过清理、改造、转化之后是能够与西方市民法文化结合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应走中西文化结合之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法治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它成长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蒙那秦利在2000年3月《哈斯丁法律杂志》第51卷上发表了《黑色盖尤斯-寻求西方法律传统多重化渊源》一,首先,章介绍了蒙氏原作的导言部分,论述了原作所力求解决的基本问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其写作动机。第二,三部分是章的主要部分,论述了作是如何从思想史角度去分析和批判正统见解和对意见的,并且简要地比较了两大阵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作是如保结合东西方史实,并从制度史角度即契约法,国家观念,权力救济机制,法律化等方面颠覆,瓦解了正统见解的。  相似文献   

5.
东方与西方的法律传统是否有类似之处?包括法律传统在内的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否可能?我们所关注和我们所能论说的一切,其实都是以既有的文化积累为前提,都是古老真理的延续或是前人思想的引中。世人探寻真理的途径却很多。因此才有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文化,才有不同信仰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精神信念的分享和文化创造的更新。而在近年的中国,对历史沉疴的反思以及与现代世界的融合,使我们发现自身的文化处境实际上与西方日渐相似,这既是更多的对话成为可能,又使体用之争,优劣之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过于直接的走向一个相对简单的结论,而是在争论和辩难的途中稍事停留。把伯尔曼的名作《法律与宗教》与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论语》相比较,审视当下,将再一次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其中追求仁义道德、人生价值、人际和谐、人格发展的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造就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道德传统中尚残存着根深蒂固封建主义思想,日益成为我们发展和前进中的桎梏。本文就中西方道德传统作了一个简要的比较,以便澄清认识,取其所长,进而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人权,无论是经济、政治的背景,还是文化传统的背景,都与西方有巨大的差异。构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人权的内涵。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所消化吸收。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其民本思想对今天的人权学研究仍有启迪;它把个人与群体连为一体的观念,对争取民族权,发展权也有助益;它强调道德与法律的水乳交融,对人权的保障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语境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澄清“审美文化”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本文限定在西方文化历史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所历流程进行了追索。它萌芽于席勒,由斯宾塞明确提出,此后使用者渐多。  相似文献   

9.
当证人站在法庭上,手抚《圣经》宣誓其所说证言均属实的时候,是什么力量让他说出真正的事实,而这其中宗教又起了什么作用?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哈罗德?J?伯尔曼曾说过:“西方法律体系的基本制度、概念和价值都有其十一、十二世纪的宗教仪式、圣礼以及学说方面的渊源.”同时他还曾说过:“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因此,在法治完善的过程中,宗教的力量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基督教法律文化构成,其历史贡献以及启示三方面来阐述基督教法律文化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文化冲突是近现代史比较显著而又尖锐的文化现象,焦点集中在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进行文化比较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将世界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消化,然而片面的持文化优劣论调,而臆造文化冲突,进而激发思想冲突、政治冲突是不符合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因此通过对持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解析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对于全世界、全社会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进而表明对待不同领域的文化,应持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取舍观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法治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 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鉴于高等教育面临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意识的冲击,不断求变发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在思政课教育中运用内涵讨论、辩论、实践论的"三论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和当下法治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成为可行选择。精心设计要求"三论式"的课上课下环节,辅以配套性改革措施,力求最大的教学实效。这样既能培育学生主体性思维、语言应用的能力和创造性才能,又能极大提升和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儒家人本主义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制打下了人本主义烙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中的德主刑辅、贤人治国、谨狱恤刑及重义轻利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特征 ,呈现出极端国家主义的公法文化和私法规范极度落后的特征。可资借鉴的经验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互补”、“德法兼治” ;立足于社会总体利益的“集体本位”精神 ;“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对现代化的中国法律制度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为实现依法治国,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法律化中人格观念,在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决定了中西方法律传统的不同。这些差异,是由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化类型及其思维方式和社会特点所决定。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仅在于制度层面。更应深入反思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亲属伦理取向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用代体、德主刑辅”的法律理念,“义务本位、皇权至上”的立法原则,“有罪推定、论心定罪”的司法模式以及“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的法律价值取向上。这种亲属伦理取向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璀璨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傲然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历经变迁,但其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核"法统"即内在价值基础依然一脉相承。本文将从"法统"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