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历代公羊家都坚信,孔子依托夏商周之礼法资源,著(《春秋》而改制,行天子褒贬进退之权柄,属于继周而王,或直接代周而王,独成一王之法。故《春秋》之于周礼,并非追随、顺从,而有突破和创新。三代礼法虽不同,但它们在适应、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有效规范及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方面却是统一的。《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文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这一切又都明显区别于《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忠、敬、文谱系及其交替、流转作用之理势。秦汉知识分子颇热衷于把质、文逻辑关系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礼制相比配。  相似文献   

2.
历代公羊家都坚信,孔子依托夏商周之礼法资源,著《春秋》而改制,行天子褒贬进退之权柄,属于继周而王,或直接代周而王,独成一王之法。故《春秋》之于周礼,并非追随、顺从,而有突破和创新。三代礼法虽不同,但它们在适应、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有效规范及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方面却是统一的。《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丈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这一切又都明显区别于《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忠、敬、文谱系及其交替、流转作用之理势。秦汉知识分子颇热衷于把质、文逻辑关系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与礼制相比配。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的“董氏学”思想对其《孔子改制考》的撰写有着深刻影响。为了证明孔子具有“改制”的资格,康有为借董仲舒之口来塑造孔子为“新王”的形象。同时,他还证明孔子的“改制思想”通过“口说”流传下来,而能够接续孔子“口说”的,则是董仲舒。他认为“托古”是孔子改制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托古”思想依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4.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献整理家。《淮南子》成书较早,其书对孔子的叙述和评价也较为客观,对孔子的德行、治政、学术等做了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7.
南怀瑾大师在《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一书中称孔子为"素王"。他认为,"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和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臣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春秋传》说”首见于清人张沐《春秋疏略》,再见于清人许伯政《春秋深》,三见于近人毛起《春秋总论初稿》,非始于姚曼波女士。姚曼波女士《春秋考论》的考证推论充斥着穿凿附会、武断臆测。  相似文献   

9.
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以学为中心;二是学、习、行结合;三是学、思结合;四是学、志统一;五是讲学、修德结合。这些思想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及其具体的环节、内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今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仍具有借鉴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思想研究和文献研究长期以来在《淮南子》的研究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而这部煌煌散文巨著的文学性研究却始终不尽人意,今仅以《淮南子》开篇《原道训》为例进行探究。《淮南子.原道训》作为《淮南子》二十一篇中的代表,不仅在哲学领域深入论述了"道"的本质、"道"生成万物和万物发展的总规律,而且以其篇中多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举用,铺张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方式的追求,成为《淮南子》诸篇中一颗文采斐然的明珠。  相似文献   

11.
"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礼记.经解》之后,被作为儒家典型的文艺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延伸和发展,到了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编辑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和弘扬,因而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其国家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学说的基础。霍布斯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利维坦》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人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但各作为中西方政治思想代表性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己的国家观并对其后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两人有很大的可比性。文章通过对二者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从而对中西方国家理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中极少数在形式上没有任何表示孔门言行的标志的无标志章,到底是否为孔子所言,为何会出现在《论语》中,历来没有一致的看法。通过完全枚举的方式对几乎所有的无标志章以及所有的包含了部分无标志内容的章节逐一分析,可以发现,无标志章的内容即为孔子向弟子所转述但其本身又来源于史籍文献或其它渠道却又未注明出处的内容。在《论语》中,这样的内容均不以“子日”作标志,是严格一致的通例,是《论语》编纂者有意采取的自觉的编辑行为。  相似文献   

16.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通过《论语》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从而看出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功绩是前无古人的,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赋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赋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赋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赋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赋论家论赋关注到赋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历史思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关纽在唐朝.孔颖达以官方立场阐释了诗歌的功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都强调了诗歌的政教作用,而皮日休道出了以"诗"言政多类"歌"的特点.唐代具观政价值的诗歌兼涉内外,不仅是杜甫,盛唐边塞诗和悯民诗、张王乐府、元白讽谕诗及晚唐指陈弊政之作,都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20.
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君、社稷、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所要解决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