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而这就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地:网络公民教育。该文从网络公民的概念入手,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的特征: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然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建好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试图为高校网络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处于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与构建公民社会已渐成学界探讨焦点。网络公民社会被视作公民社会初级阶段,已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进入中国广大网民的生活。网络公民社会借助网络舆论,在公民维权、督权反腐、公益慈善等领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网络公民社会尚不够成熟,相关理念迄今尚未形成共识,借助网络公民社会构建现实公民社会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数字政府的兴起为政府创新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更有利于公民参与的发展。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具有双向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但分析网络公民参与现状,可以发现数字化政府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工具理性思维严重,数字鸿沟制约发展,参与的无序性等问题。要促进网络公民参与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培育公共精神,加强基础信息建设,推动公民参与制度化建设和网络伦理建设的角度出发,全面优化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环境,完善公民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和谐稳定发展对网络公民的网络参与意识、网络参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公民的培育应考虑:在网络政治动员中培育网民的公民意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锻炼网民的公民技能;在网络文化共建中强化网民的公民责任;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树立网民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5.
2009年,网络社会热点有越演越烈之势,使其逐渐形成一场新的公民运动——网络公民运动。由于网络公民运动的新兴性、复杂性,对它进行内涵、特征、影响分析以及提出有效地引导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缓冲层”、“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广泛应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一些网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导致其公民素质差、网络行为失范,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分析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和网民的公民意识缺失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网民的公民意识和素质培养,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网络公民行动群体MoveOn反战运动中的电子抗争进行研究,考察新媒体对人们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探讨新媒体之于运动群体的价值,以期对当前中国的公民行动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网络公民的的话语变迁,给网络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了现实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效.建构话语分权,掌握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关注生活世界,完善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的内容体系;拓展优势话语,提高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的叙述张力,是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民身份和网络行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人们来到一个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虚拟世界,也让人们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网络公民。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中道德规范的相对混乱和模糊,使得网络公民们产生了一些与现实世界中相偏离的网络行为。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整理以及实验研究,对网络公民的网络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理论基础,提出在法律规范和教育层面上,管理者如何加强对网络公民们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并提出优秀网络公民的一些行为标准,从而帮助网络公民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网络政治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体意识提升为价值诉求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推动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网络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台,推动政府适度“限权”;网络文化搭建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推动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输入”与“输出”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曾领先于世界,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却是在外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长达2500年的断层。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媒介理论是一个国家赖以制定新闻政策、新闻法规的理论依据,是新闻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媒介理论中常用“喉舌”一词来形象表述媒体的根本性质和作用。中国的喉舌思想缘起于封建社会,到了近代上升为新闻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喉舌论。喉舌论是新中国媒介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媒介作为国家的“喉舌”,必须保证其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西方媒介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论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但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良而不是颠覆,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新闻自由。追根溯源,中西媒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征,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它从经济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真实性原则,从思想文化方面揭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性,时效性原则,从政治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人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寻租":有偿新闻的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行为造成媒介生态危机。面对有偿新闻,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纷纷献计献策,然而真正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却很难找寻。即使一些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铲除有偿新闻的“根系”。文章运用经济学寻租理论对有偿新闻成因进行解析,认为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二:一是媒体从业者手中握有强势话语权;二是话语权寻租在当前社会中行为成本极低。文章据此探讨性地提出一些治理有偿新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南京零距离》栏目的诞生,在江苏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重新得以确立,新闻节目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回归新闻的本质,电视大众传播媒介中引入人际传播的优势使《南京零距离》栏目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学科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也要集中地学好一门知识,做某个领域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此,对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培养成广博视野与专精知识兼备的人才,为其将来的实践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业合格的毕业生,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否则我们的新闻学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在反思当前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应在新闻学“大课堂”意识的指导下,从实践、理论以及思想三方面打造新闻学课堂的“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校如何有效实施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双  朱春雪 《培训与研究》2006,23(5):134-134,F0003
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纷纷展开,但实际收效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探讨了高校有效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称为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最为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从传播学角度讲,这一传播形态则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基于此,我们必须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流变作一综合考察,并对下列问题予以特殊的关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闻传播形态;“草根媒体”以及“草根新闻”的价值;“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背离到底能走得多远,以及其最终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20.
尹瑛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3):145-147
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与问题出发,倡导对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联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与实践联动机制,建构一种日常化的新闻实践情境,强化学生新闻采写的灵活应用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