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戈公振先生长期从事新闻报业工作,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第一个开拓者。一本30万字的新闻学论著《中国报学史》的出版,不仅决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研究中的先驱地位,而且揭开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的一页。《中国报学史》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在于她的系统性。该书按照时间顺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新闻事业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戈公振为我们所勾勒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轮廓清晰明了,这正是由于其资料浩瀚,有史有论,内涵丰富殷实。  相似文献   

2.
戈公振先生,是江苏省东台县人,他的原名叫戈绍发,字春霆,号公振。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早期著名记者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政府在戈公振故居内举办了戈公振生平事迹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戈公振是我国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进步记者,又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我  相似文献   

4.
1985年11月27日是我国著名爱国进步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戈公振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1890—1935),10月22日是他逝世五十周年的忌辰。为了纪念戈先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贡献,缅怀他献身新闻事业的美好品德,由全国政协文化组、文化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发起,于11月27日下午三时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举行“戈公振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会”。在京的新闻界、文化界、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及其亲属和新闻学研宄者、教育工作者共三百余人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戈公振先生的生前友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主持并在讲话中介绍了戈公振的生平事迹。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长胡绩伟,著名女作家陈学昭(书面发言,由戈扬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顾问谢冰岩,著名翻译家戈宝权,戈公振之子、美籍华人戈宝树博士,戈公振家乡的代表吴廷青等都在纪念会上讲了话。胡绳、周绍铮、周巍峙、王揖、姜椿芳、周而复、王子野、赵复三、萨空了、张友渔、邓季惺等出席了纪念会。现将这次纪念会上的发言刊载如下,作为本刊对戈公振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戈公振先生从二十一岁(1911年)助编江苏省《东台日报》开始,一直到他1935年10月22日在上海逝世,前后二十四年,始终孜孜于新闻事业,他的遗著"中国报学史"对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关于戈公振先生生前个人的藏书,相识他的人一直是关心着的.这些书原存放在当年上海天主教徐汇中学内,1956年冬,在上海市教育局和徐汇中学行政领导方面的协助下,由上海市文化局图书资料查工作组负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27日,是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戈先生是我国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尽管他的生命仅仅度过45个春秋,但他一生中从实践到理论,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他的业绩,他的品德,他的学识,却是长留人间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要珍惜它,研究它,继承它,使之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戈公振是江苏省东台市人。今年11月27日是他的一百周年诞辰。在公振先生百年诞辰的前夕,我有幸到东台市访问了他的故居和设在故居内的戈公振纪念馆。戈公振故居座落在东台市城区的兰香巷11号。走进先生的故居,在纪念馆的第  相似文献   

8.
戈公振先生一生搜集、整理图书、报刊资料,著述许多著作,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文献工作者搜集地方文献提供了依据.论文介绍了戈先生在文献收集方面的经历与成就.  相似文献   

9.
今年11月27日,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诞辰一百周年。最近,我有幸到江苏省东台市访问了他的故居和故居内的戈公振纪念馆。戈公振故居座落在东台市城区的兰香巷11号。在纪念馆的第一展室,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使人对这位爱国进步的新闻界前辈,立即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戈公振1990年出生在东台城内一个“世代书香”的人家。他的侄儿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说,戈公振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微,界目前有关于戈公振先生在上述领域的思想研究已有涉足,遍查文献.尚未发现有关戈公振新闻法制思想的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开拓这一研究课题,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由东台市人民政府、江苏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戈公振》。是第10部江苏爱国名人系列电视剧,也是第一部为我国新闻记者立传的电视剧 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和新闻教育家。电视剧《戈公振》以文献体记实手法,凝炼而真实地再现了戈公振20余年的报业生涯,展示了他下新闻事业相  相似文献   

13.
蔡斐  陈玲霖 《青年记者》2009,(24):97-98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戈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  相似文献   

14.
戈公振先生是旧中国一位杰出的爱国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流芳后世的新闻学学者,对我国新闻业史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我国早期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戈公振先生集名记者、学者和教授于一身,三位一体,相互促进。今天,我只就他如何把三者密切地结  相似文献   

15.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0,(3):101-104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学者。戈公振先生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他参加了《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图画编辑。  相似文献   

16.
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 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17.
唐红波 《新闻三昧》2006,(12):54-56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报人,是一位集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多重“角色”均以新闻为轴心,“与新闻事业相始终”(于佑任语)。戈公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东台日报》、《时报》、《图画时报》、《申报》等主要报刊,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他的译著《新闻学撮要》和《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特别是《中国报学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他还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总结出《世界报业考察记》、…  相似文献   

18.
戈公振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卓有建树的记者和新闻学者.他先后在旧中国有名的大报——《时报》和《申报》工作将近二十年,同时潜心进行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撰写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等著作.一九二七年初至一九二八年底,他用自己的积蓄,游历了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察并研究了这些国家的新闻事业.回国以后怀着爱国热枕,为改进我国的新闻事业奔走呼号.本篇介绍他回国以后不久,在上海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的演讲.这个演讲稿原载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东台市向阳路兰香巷9号,是我国著名爱国新闻学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拓荒者戈公振先生的诞生地。在戈公振先生诞生100周年前夕,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位新闻界巨星的故居。小巷深处,四间瓦屋,一方天井。没有松竹花卉,显得幽静而简朴,戈公振先生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1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台高等学堂后,考取了南通师范,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辍学失业。后来,他从黄海之  相似文献   

20.
江凌 《今传媒》2010,(3):112-116
什么是新闻史?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内涵?中西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戈公振先生曾说:"所谓报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知名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