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21页有一个"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该实验主要探究食物中含有多少能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30mL水在锥形瓶中的水位很低,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于水中,测量的数据不精确;二是30mL水吸热能力差;三是锥形瓶下垫有石棉网,石棉网会阻止热量的传递;四是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置没有隔热装置,热量损失太多。  相似文献   

2.
刘芸 《中学生物学》2013,29(2):23-24
1教材分析 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课程标准没有作具体要求,而在二级主题"人的食物来自于环境"中有要求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所以学生对于食物的作用必须有个了解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还没有学习"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于"食物中储存着能量"这一事实,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为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含有大量能量,本节安排了燃烧花生种子和馒头的实验,当然教师还可考虑其他例子加以强调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中,花生种子燃烧放出的能量不能全部被水吸收,热量散失较多,导致实验误差很大。实验从加热装置的制作、食物的燃烧、仪器的选择等方面改进创新,大大减小了实验误差,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4.
王霞 《生物学教学》2008,33(7):42-43
鲁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燃烧的种子暴露在空气中,这样造成热量大量散失,增大了实验误差;②教材给出了的实验材料是核桃和花生,但核桃和花生同为油料作物,两者的热价相差不大,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食物的热价有较大差异是与组成食物的化合物有关;③种子燃尽熄灭后再测水的温度,部分热量散失,增大实验误差;④30mL水在试管中加热,受热不均匀,测量的水的温度数值不够准确。为此,笔者对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中用500 mL锥形瓶盛约25 mL浓硫酸,锥形瓶双孔胶塞的一孔中装分液漏斗(盛有水),另一孔装短玻璃导管.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用酸量太多,分液漏斗开关的密封性有时不太好,不但容易出危险,而且酸液四溅后呈无色,只有前排学生才能看见水沸腾,而后排学生根本看不见,现象不够明显.为了使实验更直观、现象更明显,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6.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3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它是利用气球密封及倒吸,验图1证气体性质的实验,非常有趣)来证明HCl极易溶于水,操作简单,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的做法是:把浓盐酸、浓硫酸混合加入锥形瓶中,待气体集满,迅速把盛水的气球套在锥形瓶上,然后把气球中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一节关于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以上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充分吸水的种子直接烘烤现象不明显,因为试管中材料少,水分少,而且春天实验气温偏高,水汽不易液化;第二,用燃烧方法检测无机盐,学生实验易误解,认为小麦或花生不能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就是无机盐,其实,留下的黑色物质是没有完全燃烧的呈现出黑色而不是灰白色;第三,脂肪的检测,风干的种子在白纸上挤压,现象不明显,实验时不易把握;第四,用碘液检测淀粉实验中,通常使用淀粉液进行,此实验中取量不易把握,液体材料依据量的多少,由少增多,依次出现棕黄色、深棕色、蓝色、蓝紫色,这样,造成现象不统一,学生不易理解;第五,蛋白质的检测中,在按1:1稀释的蛋清液中,依次滴加双缩脲A液和B液,呈现出淡蓝色、淡紫色、紫色、深紫色,由于学生滴加B液量不同呈现出不同颜色反应.……  相似文献   

8.
新颖的演示实验 ,可创建新异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深印象 ,便于巩固知识。以下几个实验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a .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图 1 CO2 溶解性实验如图 1 ,锥形瓶中放入一只盛满水的小试管 ,并向瓶内注入半瓶二氧化碳气体 ,瓶口用单孔橡皮塞塞住 ,用导管与一个压强计相连。实验时 ,稍倾斜锥形瓶 ,使试管中的水流出来 ,与瓶内的二氧化碳接触 ,压强计的U形管左边液面上升 ,右边液面下降 ,现象很明显 ,可让学生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b .二氧化碳窒息实验。教材中讲到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时 ,没有安排…  相似文献   

9.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的改进 1.教材给出的脂肪的检测方法 (1)方法一:用试管取花生种子匀浆2 mL,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初中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探究实验.探究不同食物样品中储存的能量,是对不同食物样品储存的能量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此探究实验教材没有给出统一的实验装置,实验前需要师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食物热量测定仪.  相似文献   

11.
1 原实验的存在问题 1.为避免锥形瓶破裂,要在集气瓶底部铺 一层干燥的细砂。但在微热时,白磷先熔化, 渗入细砂,燃烧时只见白烟,不见发光。 2.微热时,白磷熔化,仍可能修过细砂,与 锥形瓶底部直接接触,导致锥形瓶破裂。 3.微热使白磷燃烧需要的时间较长 4.燃烧后,要等锥形瓶冷却后才能称量, 耗时又较多。  相似文献   

12.
1硫在氧气中燃烧a.反应原理。S+O2SO2SO2有毒,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亚硫酸钠和水SO2+2NaOH=Na2SO3+H2Ob.仪器与药品。硫磺、锥形瓶、软木塞、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氢氧化钠溶液c.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d.操作步骤。①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磺,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点燃=图1②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锥形瓶里(锥形瓶内盛装约10mLNaOH溶液),塞紧软木塞,观察实验现象。①效果明显;②无污染产生。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非肉眼能观察得到,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又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3.
1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人教版化学课本第96页(实验4-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a.为了避免锥形瓶受热不均匀而炸裂必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并根据玻璃棒下端位置,将白磷放在细沙上,操作起来比较烦琐。b.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称量时可能产生天平不平衡的现象,使学生产生疑虑。原因有:①将红热的玻璃棒插入锥形瓶时部分空气因受热而溢出锥形瓶。②用酒精灯将玻璃棒灼烧时玻璃棒不免被粘污。c.将橡皮塞取下,在锥形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五氧化二磷时不免使少量五氧化二磷的浓烟散失…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演示实验 ,笔者认为操作不够简便 ,易引起实验误差。尤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中 ,如果白磷用量偏少 ,用台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 ,当然就不可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如果白磷用量偏多 ,又会因燃烧放出热量较多 ,而使瓶塞冲开。笔者采用如下新方法 ,可弥补课本的不足 ,实验效果更好。一、白磷的燃烧1 .操作方法 :找一小块铜片 ,四周翘起形成一个凹槽 ,然后取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 ,放入铜片凹槽中 ,用镊子将它们放入 2 5 0mL锥形瓶 ,再找一个与锥形瓶相适应的、带气球的图 1 实验装置橡皮塞 ,将锥形…  相似文献   

15.
钠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它与水的反应非常剧烈,易发生危险(在《2000年版中学理科实验配备目录》中列为危险化学品),故在实验操作时应特别小心。同时,钠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碱金属,它和它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实验操作作了一定的改进。1实验用品仪器:200mL锥形瓶、三孔橡皮塞、安全漏斗、10mL塑料注射器、温度计、酒精灯、带活塞的尖嘴管。药品:钠、煤油、水、火柴、酚酞试液。2实验装置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后的装置如图1所示。a.安全漏斗。有…  相似文献   

16.
试题精析(5)     
试题 :下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 (不影响种子生命力 )。实验开始时管Y与管X液面相平 ,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X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 ,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小时 )标尺读数 (cm)体积变化 (相对单位 )00 .51.01.52 .02 .53.03.54 .02 .33.13.94 .85 .66 .47.07.37.30- 0 .8- 1.6- 2 .5- 3.3- 4 .1- 4 .7- 5 .0- 5 .0(1)管X中液面是怎样移动的。(2 )解释 0~ 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估计 3.5~ 4小时内种子的异化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再改进。设计了将蜡烛燃烧实验在密闭的锥形瓶中进行的新方法,实验装置简单、现象明显。此外,还改进了"使熄灭蜡烛复燃的实验",新方法可确保该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种子萌发放出热呼出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采用课本49页的装置 (河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一册 )操作时只能观察放出热 ,不能同时观察释放二氧化碳的现象。我在实验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a.将保温瓶改为锥形瓶(2 5 0 m L、 45 0 m L 或 5 0 0m L ) ,这样不但可以看到装入的种子萌发放出热 ,而且可以观察到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且在实验台上摆放稳当。b.在锥形瓶中的胶塞上安装温度计 ,这样可随种子的萌发观察所放出热量的多少。c.把保温瓶改为分液漏斗并设有开关 ,可根据需要随时将分液漏斗中的水注入锥形瓶。d.将通入石灰水的玻璃管末…  相似文献   

19.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化学全一册在165页上实验8-23:演示NaOH物理性质一吸水性,按教材中实验方案去做,若遇空气湿度小,则费时长;而观察氢氧化钠表面上的水,也只有前几排同学看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一.实验准备1.仪器和试剂250mL锥形瓶、镊子、单孔橡皮塞、长10cm左右的玻璃棒、不锈钢针、线;氢氧化钠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温开水.2.装置如图二·实验过程1.课前向锥形瓶里注入约50mL温开水,塞上橡皮塞,振荡,将水倒掉,并用橡皮塞将其塞住.这样制造一个湿度大的小空间.2.用镊子取出氢氧化…  相似文献   

20.
1 滴管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的妙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有这样一个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如图1所示).实验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集气瓶补充氧气的体积. 该实验在秋季学期开学后的9月份进行,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大气压强知识,学生则在11月前后的物理课中才能学到,头脑中没有大气压强知识,学生不明白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流进集气瓶,更不明白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中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的道理.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将小小滴管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