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写作之源,真情则是作文的生命。也就是说,走进生活,语文教师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言语能力,开发他们的智能因素,还要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的作文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认识等方面。然而从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提出:立足课本,写出真实感悟;立足校园,写出真实生活;立足家庭,写出真实亲情;立足社会,写出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3.
说真话,诉真情,是近年来作文教学中最高的呼声;具有真情实感,见解独到,是考场作文的最佳境界;感情真挚,独特感受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生活体验的浅薄,应试作文的束缚等等诸多原因,让我们在学生作文中难以看见真情的阳光。华丽的辞藻,格式化的套路,落俗的题材倒是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觅得佳木,精刻作文方舟,扬起真情的大帆,驰骋在语文的海洋里呢?笔者认为,有三大法宝可以传授给学生。第一、送给学生一台显微镜——于细微之处觅真材的确,家庭、学校构成一线,教室、寝室、食堂连成三点,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读书学习,学习读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三点一线上忙碌的学生们往往觉得生活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也都有这样一个导向: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所涉及的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内容。这类作文常常能触发学生流露出真  相似文献   

5.
作文走进生活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作文教育需要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带着他们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给他们观察感悟生活这把钥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流自己的泪,唱自己的歌,让自己的生活有生机,吾手写吾心(黄遵宪),这样学生作文必定有感而发,必定真切动人,生活在作文中大放光芒。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发展,因而衍生出诸多的作文教学方法、模式和评价手段,这对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手段。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本文笔者借鉴专家理论研究及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实践,展开有效作文教学探究,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十四五岁的年纪,他们有着花样的青春,似水的年华;他们有着善感的情怀,火热的热情;他们有着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作文里中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的真情在青春中荡漾,在笔端缓缓流淌呢?一、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在作文课上,当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他们就唉声叹气,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像挤牙膏似的东拼西凑地凑字数,写出来的作文也大多是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常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一部分是表现生活的作文。这类作文是直接认识生活、评价生活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作文技能反映生活,发表见解,是学生将阅读转化为作文能力的实践。这类作文取材于生活,立意于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类作文写的是生活。论说,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接触到许多人和事,再加上看书看影视,头脑里应当存有大量的信息。但是,让他们在作文里写教自己的老师,写养育他们的父母,写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却那样难为情,总觉得没啥可写。究其原因,当然与他们不注意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常训练学生写作文 ,一般分为阐述课文的作文、表现生活的作文和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作文。表现生活的作文是直接认识生活 ,评价生活的作文。要求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多种作文技能反映生活 ,发表见解 ,是学生将阅读转化为作文能力的实践。这类作文取材于生活 ,立意于生活 ,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按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尤其是学生。但是一写作文 ,他们总感到“没啥可写”。实际上 ,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 ,接触社会许多人和事 ,再加上看书看影视 ,头脑里应当存有大量的信息 ,但让他们写自己的老师 ,写自己父母 ,写他们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天津市中考作文是以“根”为话题的。文题的提示语从花草树木的根谈到学生成长的“根”,进而谈到人安身立命的“根”……不论有形的根,还是无形的根,根的含义都是十分丰富的。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可以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感觉考生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一、内容丰富,立意高远以“根”为话题表现生活,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写作空间。考生的文章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国情、故乡情,也涉及挑战自我、个人品德、自然环…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学生作文假话很多,假情盛行,无法在他们的作文中看到闪光的个性、真挚的感情。学生作文趋向模式化,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徐红玉 《学周刊C版》2010,(10):182-182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常常听到其他老师各种各样的抱怨,学生写不出语言优美的作文,即使写出也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作文训练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想改变目前作文的状况,真正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广泛积累素材,从中感悟人生,培养感情。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才精彩,才富有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真情呢?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老师大多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布置作文时,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发出叹气声,显得无奈与痛苦,视作文为畏途。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或言不由衷,或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很难打动阅读者的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缺乏材料的积累。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虽然相对闭塞,但学生的生活却比城市学生丰富充实,农村学生与自然更为亲近,生  相似文献   

14.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问题:教师苦于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难于应付这项“苦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随意出个题目让学生做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作文的评价更是满足于自己的评头论足,无视学生对作文评判的权利。批改中模棱两可的评语“语言较好”、“中心不很突出”、“结构比较完整”比比皆是,而学生对评语视而不见。我们知道,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作文教学就应该教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冥思苦想地进入老师设置的框架,编排一个想象中的故事,应付了事。要让学生懂得当我…  相似文献   

15.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23):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第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与学校生活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对待作文,生搬硬套,甚至胡编乱造。其主要原因是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让作文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育情培思、语言展示、技能操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对待作文,生搬硬套,甚至胡编乱造。其主要原因是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让作文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育情培思、语言展示、技能操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时,常常写不出有真情的东西来,究其原因:就在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以至叙事、状物、抒情等平铺自叙,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和描写,使很多真切而深沉的“情”从笔下悄悄溜走。于是,他们只好生编硬造,或者虚情假意地捏造几句,便将作文交给老师。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下笔无物。小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无聊,认为不值得一写,结果作文七拼八凑,内容干瘪,久而久之产生了对习作厌恶  相似文献   

20.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12):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