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台湾提起豆干,相信大家立刻会联想到“桃园大溪”。长期以来,地方产业“豆干”(黑豆干)俨然是大溪的另一个代名词。基本上,豆干是豆腐文化的环节之一,何以能远近闻名,成为地方产业文化,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我的田野调查工作,缘此而起。经过一年多的参与观察,我们有了大发现:大溪豆腐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元,与豆腐的相关产品,琳琅满目,应用尽有,可谓全台独步。在解读大溪豆腐文化奥秘时,首先就外缘,即大溪的人文环境,加以探索;其次就内在,包括豆腐家族、业者谱系、豆腐文学进行归纳分析,藉以建设大溪豆腐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堪称西方文化种子在东方异国成功发芽并生长的典型代表。以日本高等教育为例,自明治维新后,西方教育思想引导着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然而,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即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传统文化一直在隐蔽地影响着其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儒学传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生活样式,要想在时代的不断演进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更好地发挥对现代生活的指导功能,就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现代转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现实可能性,时代风潮和现实需要是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也必须以时代为坐标,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重视声韵与文体属性相对规范的诗歌,及以“废韵”为特征强调自由灵活的“无韵诗”,构成了中国新诗的两种基本肜态。二者的互动消长,反映出新诗形式发展的基本走向。受近30年整体环境影响,傅天琳在前、后期的创作中,对这两种形式都进行了尝试。因此,透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见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考察这两种新诗形态的差异及其影响,对中国诗歌的方向选择及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台湾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职教育一直扮演着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技职教育所培育之各级专业技术人力,促进了充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林金田,2000)。台湾技职教育的宗旨在于协助学生探索职业性向与兴趣,教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技术,并辅助其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94)。其技职教育包含三种阶层: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以及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职业学校学制分为日间部、夜间部、建教合作班、实用技能班、特殊教育实验班、综合高中职业学程及补校等。专科学校学制分为二年制、三年制及五年制三种。二、三年制同时设有夜间部,其修业年限比日间部至少增加一年。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学制分为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学士班又分二年制、四年制,均设有进修部在职班。此外,在国民中学阶段则透过技艺教育方案的办理,将技职教育向下扎根,希望能让中学生及早进行职业性向、兴趣的试探、陶冶。台湾技职教育从中学的技艺教育开始,衔接高职、五专、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到研究所阶段尚有硕士班、博士班;所提供的类科高职、专科都在百种以上,以提供社会经济建设所需之多元化人才(江文雄,1999;杨朝祥,1991)。本文纵向分析了自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政策与实务执行之发展历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中国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已悄然流行,尤其是逢年过节,大街小巷那一串串红红的中国结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古老与绚丽,而中国结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正风靡世界.本文试从中国结的历史、哲学背景、色彩、式样等方面向大家展示一个泱泱大国中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艺术美的代表之一--中国结.  相似文献   

7.
自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提出文化的概念之后,文化的定义就层出不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统指的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沿革和积淀,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就像一个民族的基因,它是"获得性的、积累起来的遗传"。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统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也是  相似文献   

8.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现英语课堂的人文属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文化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通过师生共建教学资源库,促进师生对河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融合教材和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如果社会管理不能从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便不可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可持续稳定。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性传统文化多元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结合地域实际,尊重和利用区域文化传统。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客家文化,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管理智慧。作为客家地区当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因势利导,挖掘客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完成其历史时空的转换,将其融进当代社会管理实践之中。这一结论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传统庙会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商业、文学、音乐、美术、工艺、体育等文化类别,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文章以河南为例,从传承主体与对象、传承场(空间)、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研究,并从活动运营机制、文化内涵、宣传推广、产业关联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传统庙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拉祜族传统音乐可以分为:嘎嚜阔(山歌)、法哒阔(情歌)、尼底阔(习俗歌)、波阔嘎阔(叙事歌)、原始宗教祭祀歌和乐器与器乐等几大类.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和发展,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现状堪忧.为此,通过对澜沧地区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整体概况的叙述,实现初步了解整个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其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之间诸多联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千百年来化育人文,和谐族群。当前,应该对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民俗学和经济层面上,而是应充分认识其复杂性、系统性,予以历史的、整体的观照。应该在政府、文化工作者、传播媒体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种符合人性、适应环境、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  相似文献   

14.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是使具有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汇集一起,通过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继承、开发、利用、发展,使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型产业。从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研究概述入手,分析其发展的现实意义。针对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速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适当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初中古诗文为例,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既要体现系统意识,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该文本在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前后关联,要跳出教材看教材,还要具有灵活的意识,即能根据单篇文本和具体学情灵活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多方联动,促进理解。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为例,就教学设计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淡化、中心力下降、不适应经济发展甚至流失的局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理清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淡化原因,从而在政府工作上、文化与市场的结合上、文化创新与对外输出上下功夫,以此来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化,不同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200种之多。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界定被人们普遍认同,“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特点的那些物质的、精神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1](pp.1-4)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制度等,而且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深层次的内容。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才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本质的东西。文化具有民族性,我们在讲具体的文化时,一般指的是某一民族特定的文化。文化就象一个民族的基因,正如恩格斯所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虽历经坎坷,但却始终是在告别古典主义,增强现代意识,追赶世界潮流的逐渐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总的说来,随着中国社会内部变革求新力量的增长,随着旧思想樊篱的逐渐突破,顽固保守势力的逐步击败,以及西力东渐的震荡,中国文化的变迁,在近代大的是一条由器而道的渐进变革路径.在现代走的则是一条道器并举,重道轻器的激进的革命道路。其间,不同的阶级力量、政治势力、思想观点,相继上阵,互争高下,都想独领风骚。在这幅新旧交锋社会嬗变的图景中,从心理状态来看,出现了守旧、改良、革命鼎足为三的文化态势,从学术流变和营垒归属来看,存在着西化、马列、新儒家三大学术思潮,从社会变革、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是采用以反求正的方式,达到渐进的改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经济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近20年来,我国学者形成了三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高潮,并日益勾画出其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