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有幸就中国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诸君以教益和启发。[编按]  相似文献   

2.
强调学的政教功用价值,是中国古代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古代论史及学史之始终。政教功用现对于古代学创作、反对形式主义学思潮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古代学实用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李虎教授     
李虎教授,1955年2月出生,陕西兴平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曾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自任教以来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人口史、中国法制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学历史教学论、训诂学、史学论文写作等10多门课程。完成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项。担任"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中学历史教学论》一书的副主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这种研究连同它所引发的中国古代逻辑性质和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将对新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学研究》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该杂志所选印的论的统计,分析了二十五年来明代学研究的历程、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论的始终。它涉及到学本体论、学主体论、学鉴赏论、和学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论价值究竟如何?章将从“气”与学的本原、学的主体、风格以及学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2-F0002
李乐营,男,汉族,1962年生,通化市人。198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  相似文献   

8.
学者     
《中文自学指导》2006,(6):F0002-F0002
蒋述卓:(1955-),广西桂林市灌阳人。1977年起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中系,获学学士、学硕士学位.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学批评史专业学习,师从名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1988年6月毕业获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暨南大学中系任教。曾任暨南大学学报主编.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中系教授、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教青部中国语言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中古代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府、广东省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等。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3):F002-F002
阎步克,1954年生,辽宁沈阳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所史系,1988年7月毕业,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留任北京大学,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从事科研与教学至今。1991年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史。  相似文献   

10.
戴显群,男,1949年11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8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黄永年教授学习唐代史和中国历史献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师范大学总支常务副主委、仓山区政协常委、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1.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学评论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我在华师的京山分院工作,开始发起搞马列论研究,后来成立了马列论研究会,这是当时全国最早成立的几个学研究团体之一。学会正式成立后,我便离开了,于1979年转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这是因为一是继续研究马列论,要求外语比较好,而且最好懂德、英和俄;二是资料不全,仅凭国内有限的几本资料很难使研究深入;三是过去对古代诗歌理论、散理论的研究比较多,研究小说理论的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古代认为写诗才是正道,写小说没有社会地位,研究小说就更没地位了。在五四以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中国20世纪最早的一部《中国学批评史》都没有谈到或少有谈到小说理论。那时我花了几年的时间,与另一位合作合了《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第一本作,有60多万字,虽然不能说是很精,但内容比较丰富,探索性比较强,资料较全,澄清了一些模糊观点。  相似文献   

13.
马华学自来无史;有之,则自方修始。方修是对马平学的性质和特点、源头和分期作出合理界说的第一人,也是本地人写本地学史的第一人。他的论是马平学作为一门学科创始的标志。他用现实主义学观来描述马华学的成长史,难免有欠周全之处,但不能由此否定.他在国内外尤其是对中国学研究马华学的巨大影响。尽管人们对方修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马华学研究史领域,目前尚未脱离“方修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二师学人     
《培训与研究》2013,(11):2-2
左林霞,女,1962年5月生,汉族,湖北孝感人。1984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评为教授。主攻汉语史、语言文字学方向,主讲《古代汉语》、《训话学》、《汉语  相似文献   

16.
李智文副教授,汉族,1941年6月生,河北内邱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沙河郭城中学、河北隆尧师范、中共邢台地委党校任教,1986年调入邢台师专,先后任中共党史、中国古代史教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河北历史学会会员、邢台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7.
高国藩新《中国巫术史》是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巫术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的作。它从历史与化的角度阐释了巫术原始艺术对中国化的多元影响。作将融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医学、美学、学、艺术、宗教、天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综合学科的研究,转化成为通俗明白的学术语言,以散化的笔法表达出来。它既是一部中国俗化史,更是一部填补中国巫术化研究空白的学术史。  相似文献   

1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F0002-F0002
葛志毅,1947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北京大学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1988年吉林大学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大连大学教授,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影响,人们认为萧纲学思想是论史的一股逆流。其实不然。如果换个角度对萧纲的创作和学思想做一番全面历史的考察,就会清楚的看到他的学思想在其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印刷史图册》是中国印刷博物馆编的一部传播,宏扬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作,中英对照,英译陈善伟,由物出版社与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颇具权威性,但其英译却出现不少错误,有些译误错得严重,足出误导读。有必要予以评议,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