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飘》主人公郝思嘉身上有着后来商业女性小说女主角的共有特征。就她的个人成长、事业、爱情这几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个小说世界里事业成功女性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所描绘的女性世界,揭示了年轻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下精神彻底毁伤以及肉体的严重摧残,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范畴多侧面地刻画了女性们无谓的抗争。她笔下所描摹的女性大都是灰色、缺乏生气、丧失了自觉心灵、生活在广大虚空世界里的生灵。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们的著作《简·爱》和《呼啸山庄》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很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及作者进行了研究。随着女性哥特的出现,两部著作又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从女性哥特视角下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研究出它们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哥特小说自诞生之日起经历约60年的探索发展,终由于传统模式和消费控制的影响一度使其逐渐走向衰亡,哥特小说与恐怖小说、灵异小说的区别也变的模糊不清,而且大有被取代之势。但是,随着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对哥特小说传统的突破与发展,哥特小说被注入新的生命体征,其一,具有魔幻色彩的"死与美结合"的诗意追求;其二,由传统单纯的"心理恐怖"的表现转向具有本体意义的"内心恐怖"的探索,进而以预言的姿态自觉反思人类荒诞的生存处境,使哥特小说充满了超越传统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里显示出她对黑人女性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她的小说里主要通过四个女性描述了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双重压迫,指出黑人女性要找到出路就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地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8.
伊莉萨白.哈罗尔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作家,怀特派小说的代表之一。她是一位严肃、深刻而又细腻的作家。她关注社会,尤其是关注不利处境中的年轻女性的生存、内心和未来。她擅长人物内心的探索。她是一位将外部现实世界与人物内心世界完美结合于作品的优秀作家。本文旨在介绍这位优秀的作家及其两部颇有影响的作品———《遥远的展望》与《瞭望塔》。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而且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在她所创作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伍尔夫独具一格的女性意识贯穿其中。而她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更是堪称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蕴含的物质的房间,精神的房间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男女平等意识的分析,以探究伍尔夫在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有吉佐和子是日本当代名女作家。她的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就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诸如种族歧视问题、反战问题、老人问题、公害问题等等,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评析。她的社会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社会问题系列小说的开篇《非色》,深刻地揭示出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世界性,被认为是日本当代女性学的典范。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深厚的传统艺术的底蕴,充分体现了女性学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女性关怀与女性批判--梅娘水族系列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娘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大千世界中女性生活的纷繁世相,展示女人的不幸和人世间的不平,剖析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身心诸方面所承受的压迫,触及到了婚姻、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从她的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就可以看出梅娘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和从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她本人即为女性,笔下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她作品中传达的女权主义观念和女性解放意识都十分强烈。尤其是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女性意识对角色建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说《倾城之恋》和散文《谈女人》是张爱玲四十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女人的著作,笔者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并试图将张爱玲在散文中关于女人论述的观点运用到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上去。同时,笔者也希望可以从张爱玲的观点中更透彻的分析她的个人情感,丰富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恐怖小说之一。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及淬炼的语言充分彰显了19世纪初文学的哥特情调,即对死亡、恐怖、复仇的病态迷恋。本文以哥特小说主题、《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所蕴含的哥特式听觉及视觉艺术展开分析,探寻爱伦·坡笔下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  相似文献   

16.
陈芸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的主人公,在她身上具有双性同体的潜意识,这主要表现为陈芸个性因素中的男性要件、对男性领域的涉足和对同性姐妹的友爱与激赏三个方面。在这一潜意识的驱动下,她试图越过两性对立的藩篱,努力摆脱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不是自发行为,却超越了历史上的许多女性。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的产生与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它既是18世纪中期一部分英国文人的怀古热情的产物,也是一种非古典主义美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残雪的小说常以吃语般的陈述给人以森然的梦魔般的感觉,意识沉入黑暗的无意识中,诸种恐怖的经验使人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作家以此来表达对人的存在处境的深度关注和质疑。1985年,残雪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据说残雪的第一部小说是她的中篇小说《黄泥街》,但我们迟至1986年年终才在《中国》上读到这篇小说。)1986年是残雪创作的丰收年,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近十个中短篇小说,象《雾》、《旷野里》、《苍老的浮云人《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  相似文献   

20.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以处女作《梦珂》的问世步入文坛,又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使文艺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她以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而驰誉海内外.但才华横溢的作家却不满足于仅仅描写知识女性.不久,她便以同样的风格和情调,写出了反映工农妇女寻求光明与幸福、逐渐觉醒的第一篇小说——《阿毛姑娘》.此后,丁玲小说的题材进一步扩大,主题也更加升华,陆续写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杜晚香》等多篇作品.运用她那“细腻而又大胆,生动而又质朴,深刻而又无雕凿之感”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阿毛、贞贞、杜晚香等工农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