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谢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晋初创时,“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他是“民族之功臣”①。继王导之后,“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②谢安是在孝武帝时位至宰相的。他执政时发扬土族政治统治的优势,妥善处理了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东晋“君臣辑睦,内外同心”③,为东晋开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376年,前秦苻坚统一  相似文献   

2.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1),允无复入理(2),家人深以为忧。会(3)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4)。”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5),桓必劝入。”桓果语(6)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7),故当有意(8),卿宜察之(9)。”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10)。许因谓曰:“妇有四德(11),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惟容尔(12),然士有百行(13),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14)百行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15)?”允有惭色,遂相敬重(16)。(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相似文献   

3.
官仓鼠     
<正>官仓老鼠大如斗(官仓中的老鼠比斗还要大),见人开仓亦不走(见有人来开仓居然不跑)。健儿无粮百姓饥(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百姓终年辛劳,却仍然挨饿),谁遣朝朝入君口(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一天天地送到老鼠嘴里去的)?【作者】曹邺(yè),唐代诗人,字业之,又作邺之。桂林阳朔(今属广西)人。在京城应考10年,九次落第,大中四年进士。他反对当时据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他的诗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相似文献   

4.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著名绝句。“乌衣巷”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的南面,朱雀桥附近。三国时,这里是吴国守卫石头城(金陵)的军队的驻地,因为士兵都穿乌衣(黑衣),故名乌衣巷。“王、谢”是东晋王朝把持朝政的两大士族,代表人物是晋元帝时宰相王导、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当时这两大士族都住在乌衣巷。作者写此诗时,东晋已灭亡四五百年了,当年王、谢两大士族居住时繁华显赫、车水马龙的乌衣巷,现在已经完全衰败冷落,盖起了老百姓  相似文献   

5.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喝酒),遣子入城市(买)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碰上,遇到)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暂且)持肉回陪客饭(吃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明.冯梦龙《笑府》)  相似文献   

6.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大臣。他四十多岁才出仕,晋孝武帝时任宰相。由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处理大事多为人所折服;而且个人进退有节,成为一代名相,为历代所景仰,“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攻晋,他任征讨大都督,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进而发兵北伐,都督十五州军事,收复了洛阳及青、兖、徐、豫各州,成为一代著名统帅,为历代所推崇。宋亡之际,韩希孟以“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诗句,借谢安挽救东晋危亡反衬南宋危亡无人挽救而深致慨叹。  相似文献   

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文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首先是原文标点有一处似可商榷。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后面的文字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见《语文》初中第二册204页)经反  相似文献   

8.
老父巧谏     
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2),后来吊(3)。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4),使臣受吏民之垢(5),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6),岂有说乎(7)?”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8),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9),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10 )。”孙叔敖再拜曰(11):“敬受命(12)!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13),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14),足以治楚矣(15)。”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名相;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2)父(fǔ):老年人;衣、冠:前一个“衣”“冠”均…  相似文献   

9.
清代内阁     
一清代內阁之由来我国自明代始有內阁。设內阁的本意是避中书省之名,其得名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阁。”《词林典故》亦云:“永乐初,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密,谓之內阁。”明初,原亦以宰相佐政,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谋反”,遂下令废中书省,分立六部秉政。由于皇帝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得不设四辅官帮助阅读公文、草拟政令及处理其他政事。十五年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进行思维训练。教材中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多有涉及各种思维训练的,有些题目实际上就是专为培养思维而设计的。如高一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就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用下面的材料作比喻,可以从几个角度说明问题,试把这些角度写出来。”鲁有执竿而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遂依而截之。这是一则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好题。经过学生讨论,得出这样四种角度: (1)做事要多动脑筋,要善于分析、比较。 (2)不要片面孤立看问题。只考虑长竿能入城门,不考虑“据中截而入”的长竿是否保持原有的功用是不行的。 (3)盲从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  相似文献   

13.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相似文献   

14.
先看例子。《汉书·魏豹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这实际上是把两个句子(如颜师古所注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这是古汉语里一种修辞手法,叫“并提”,有的叫“分承”,也有的叫“合叙”。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在一句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文辞简练,句子紧凑,因而常被古人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在中学文言文里也能遇到,例如: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句读之  相似文献   

15.
文言趣读     
陶侃惜谷陶侃(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欲何用”人云:一行道所见,聊(随意)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贼(害)人稻!”令吏执而鞭之。是事广传,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据《资治通鉴》改写)  相似文献   

16.
佛、玄之间的交争与融合构成了东晋文化思想的基本特点,这从当日名僧与名士的玄言诗创作中亦可得到印证。较能反映东晋佛、玄之际的玄言诗创作主要有:支遁的以玄释佛;康僧渊和张翼的佛、玄之争;慧远的净化佛学。通过时这些作品的解析,可时当日士人信念之实际和社会文化思想演进之归向得一亲切深入之感受和解会。  相似文献   

17.
有位老师上语文课,学生在预读课文时,提出了一个生字:“墅”,问老师念啥。老师备课时没注意这个字,一时也回答不出来。于是,决定让学生回答,以便从中受到些启发。结果,学生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念ye(野),有的念shu(墅)。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各说其理。看见学生争论得挺热烈,老师突然灵机一动,想出来一个好办法: “同意念shu的举手。”只有三人。“同意念ye的举手。”多数同意。于是老师下了结论:“少数服从多数,念ye(野)。”同时做了理由充分的解释:“为啥念ye呢?因为这种房子没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三公制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三府”的首脑为宰相。  相似文献   

19.
勇于前进的“狂人”柳宗元,字子厚,山西省永济县人。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当时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一个中小官吏家庭里。他的远祖曾有几个人当过宰相,后来逐渐衰落,到他祖父时,最高职务是个县令。  相似文献   

20.
一旧社学与新社学社学组织清朝以前已有建立。“佛山忠义乡志”载:“洪武三年(1371年)诏民间立社学。”“正统时,令社学补儒学生员,弘治十七年(1505)令府州县各立社学,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遣入读书。清制,直省府州县之大乡巨堡各置社学……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至二十岁以内有志学文者,均可入学肄业。”同治南海县志云:“嘉庆元年(1796)广东提学魏校大毀淫祠,令府州各立社学,广东社学之盛自此始。”此后社学普遍建立,单广东番禺县志所载即将近百个。广州府志、南海县志所载社学组织也很普遍。社有社长,由士绅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