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作答案。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题目的编制   调查的内容最终要以调查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调查资料要通过被调查人对调查题目的回答来获得,于是,编制调查题目就自然而然成为确定调查内容的重要环节。   (一 )根据题目的形式对题目的分类。从形式上可以把调查题目分为开放式题目和封闭式题目两大类。   所谓开放式题目是指不为被调查者提供现成答案,而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的题目。比如:“你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你对孩子玩‘电子宠物’有什么看法 ?”“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家长会上,你最希望老师讲些什么 ?”开放式题…  相似文献   

3.
2010年高考上海卷第24题是这样的: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B。根据题目与答案的表述可以推出: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此推论,笔者难以理解。首先,“政府干预经济”应该是工党政府政策的“手段”或者“表现”而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22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图中的“俄国(1922年后为苏联)”应改为“苏俄(1922年后为苏联)”。“俄国”应为“苏俄”$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5.
“思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先生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决定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这里我要说:“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我的答案是:观念和技术。”作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6.
有两种资料都有这样一道题目:美国独立战争后。南部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但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又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工业革命的刺激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C、大量移民的迁入D、美国领土向西扩张一种资料答案为A,另一种资料答案为D,到底谁是谁非?笔者认为选A,现就其原因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征求答案     
英国《泰晤士报》曾出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征求答案@王玉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立即碰到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关系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明确的论断,但是却未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践下去,自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关紧,这种封闭性的对外联系推演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托洛茨基是上世纪初苏俄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对苏俄的革命与建设曾作过巨大贡献,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思想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十月革命之前,托洛茨基在分析了欧洲革命形势和俄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认为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要与世界经济保持相互联系的关系,当社会主义由革命转入建设之后,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苏俄最高层领导人之一的托洛茨基继续阐发这一思想,并在列宁逝世之后,在与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争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关于苏联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思想,他分析了经济相互的根源及其纽带,重点剖析了苏联与世界经济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9.
本地高三统考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新方针是什么?”这是源自课本的一道非常基础的题,可能够完整准确写出答案的在全部参加考试的学生中不足40%。这种现象在2004年高考中已经出现,当年全国卷39题的(1)题为:“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这个问题在当年的得分率也很低,即使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也未能够得到满分。为什么考生在这样基础而且容易得分的题目上屡屡失误呢?究其原因,是学习中忽视了课本。  相似文献   

10.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从其成效来看,效果是明显和突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背离了列宁的正确主张,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六十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从而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第23题,以解读一组宣传海报的方式考查了苏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及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内容。该题创设的情境可谓是试卷的亮点,但笔者认为该题第二问的表述模糊、指向不明,设问与答案之间因果关系脱节、偏离,故在此提出与大家商榷。先看试题: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英语考试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单项选择题:读完题干后,一看就应选答案A,绝对不是B答案,因为B答案“看似”不符合基本的语法规则,但正确的答案却恰恰是我们首先排除的B答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看到了句子的表面现象,没有对句子结构进行深层分析,结果导致所选答案是错误的。这类题目往往不符合  相似文献   

13.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4,(11):12-13
《历史学习》2003年第5期“有求必应”栏目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注:这道习题在复习资料中出现频率比较高,题目大体雷同,而答案却不一):  相似文献   

14.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 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作答案。  相似文献   

15.
苏联国内战争(1918—1920)结束之后,以列宁为首的联共(布)党及时地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当时极端困难和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其中的对外经济政策,就是高度原则性和高度灵活性巧妙结合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6.
答案     
期中考,有一题目为:“什么是勇气?”一同学交了白卷,还写上:“这就是勇气!”期末考时,老师出题为:“这就是题目,请做答案。”这个同学在卷上写道:“这就是答案,请给分。”老师恼羞成怒:“你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问你,你答出第一题就可不答第二题……”  相似文献   

17.
信箱     
编辑同志: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22页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1)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如果1立方分米可装柴油0.85公斤,这个柴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公斤?(得数保留整公斤。) 按题目要求,答案应该是:(1)0.0628立方分米;(2)0.05338公斤≈0公斤。 我们数学教研组讨论时,不少教师对“0公斤”这个答案提出疑问:既然题目中说明是个油桶,那么或多或少总能装油,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油桶,因此答案不应该是“0公斤”;然而,按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括号内的说明,答案又只能是“0公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中宁县白马乡白路完小 吴玉泉  相似文献   

18.
我在批改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测试卷时,碰到一件让我犯难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答案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可是有一位同学做的是9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方形也数进长方形了。我翻开标准答案,和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一样,但是,我记得初中几何课本上是这样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说明正方形也属于长方形,这样看来试卷的标准答案错了?于是我去问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从我教书 起,多少年来这道题的答案都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方形不算在长方形内。”这…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要紧扣论说文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我在教学《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我从教学目的出发,先设计了十五个问题: (1)什么是“放下包袱”,什么是“开动机器”? (2)本文题目取其什么意义? (3)用这样的比喻作论题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发散型题目,就是没有唯一答案,或说没有答案的题目。1997年的一道题目《冰化了是什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冰化了是水”抑或“冰化了是春天”,就是不同思维和不同语言的发散性答案。思维和语言不同,但都有着“合理化”的轨迹。沿着不同的思维轨迹,还可以做出不同的语言表述,诸如“冰化了是水草丰茂”,“冰化了是战马膘壮”,“冰化了是异族入侵”或“冰化了是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