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微博中谣言、假新闻等不实信息层出不穷,这不但误导舆论,而且有损社会公信力,并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泰坦尼克3D》删裸戏”事件体现了微博致谣的一般机制:事件的显要性和趣味性;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责任意识和辟谣意识及受众的心理因素;微博媒介的爆炸式传播、信源难以确定及信息的净化难;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扭曲与失真。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海南三亚游客袭警为个案,并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观察微博在传播信息中所形成的新的特征:微博舆论存在“三天效应”;网络纠错效果有延缓期,但效果明显;意见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同时,微博舆论对地方形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论文提出了针对微博舆论引导的具体策略:及时发布真相,抵消谣言的破坏;发布完整的权威信息,或引入第三方调查的结论;引入专家言论,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借助于主流媒体发布微博。  相似文献   

3.
从2011年的5月开始,一个肩带五道杠的学生走红网络。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寄宿学校学生黄艺博。据媒体报道,黄艺博从两三岁时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今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同时黄艺博在网上流传的事迹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小星星(作文100分)》2014,(6):F0004-F0004
近日,正在南昌未来谷三楼举行的“3D魔幻艺术展”迎来了一批特殊游客。他们是《小星星》杂志社的小记者们。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3D画时,孩子们手舞足蹈。非常快乐。现场一位老师给大家讲忽:“3D画又称立体画,观众可以通过巧妙的站位,进入3D画营造的立体空间,呈现真人和画面融为一体的效果,是一种新颖的互动性展览。”这些画作不仅吸引了小朋友,一些家长也乐在其中。“这里真的很好玩,而且很有意义,孩子在这儿不仅能玩,而且还能与画中的场景进行互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一名家长在参观时表示,她会把现场的感受转告自己的朋友、同事,让更多人来一起分享这种奇幻感觉。“特别神奇,特别像真的,特别好玩。”刚刚让妈妈帮她拍完照片的晓楠说。  相似文献   

5.
网络力量几乎使每一个人感同身受。正由于这个缘故,近日《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的题目《“香水女生”动摇了网络力量的根本》,便让我大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6.
信息科技正式纳入国家课程,如何做好新课标与旧教材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3D创客校本课程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新旧教材的平稳过渡。基于新课标对3D创客校本课程进行案例研究,能为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历史认知的差异,对此事件的叙事呈现强烈反差.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报纸有不同的叙事:《广州民国日报》由于党报性质,将事件“掩饰”为无关紧要的局部问题;《申报》作为对政治事件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商业报纸,因事件诡异,信息不畅,将事件猜测为一场内斗、“反赤”运动.两者与历史事实均有距离,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塑造了时人的事件认知.但该事件在两份报纸的版面上,均未占据重要位置和比例.事件的即时影响力,在蒋介石当局的刻意“掩饰”下,在当时国人普遍更重视的北方政局频出“大事件”的冲击下,显得无关紧要.这与近代历史叙事中浓墨重彩、意义重大的“中山舰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初识3D建模”一课为例,深入探究了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时,教师实施的具体步骤。通过小游戏、应用视图、小组合作、演示操作以及任务布置等方式,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3D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鼓励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创新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天鹅的故事》是宣传动物保护的极佳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作为传统名篇,其文本的意义有逐渐被历史凝固的危险。由于参考书的传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被套上了“金箍”,再也不能从“权威解读”的引力中“飞”出来。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0.
英国现代戏剧家普里斯特利的《罪恶之家》是西方忏悔体类文学作品.该剧借助伯林一家人对待自身罪恶所采取的态度展开演绎,通过对忏悔的不同态度,不仅揭示了物欲横流社会下人性的丑恶,而且展示了“忏悔”对个人及社会具有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思想政治新教材编制的一大亮点,但教学中如何用好、用足该栏目,还困扰着一线教师。以必修3《政治与法治》为例,梳理该栏目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度挖掘内在价值,明确基本类型及教学功能,有助于落实好新教材的教学。研究认为,从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叙事逻辑和活动逻辑等方面进行优化定位,对于改进栏目本身编制及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涛 《中国教师》2010,(23):55-57
<正>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自主性和权利主张、自我价值实现已成为公民普遍的价值追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价值之间的张力。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张力之中展开的。实践表明,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既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普世性价值,又不能照搬西方的公民教育模式,而是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与本土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个维度上,只有那些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语境生发出来的基本主题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的言说。这就很有必要对中国已有的优质公民教育资源进行本源性的重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或许对卡夫卡《骑桶者》的解读真的有很大的难度,我们看到的相关解读文章或观察到的课例(发表的或展示的)大多参考甚至照搬北大博士胡少卿发表的《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一文(《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就是与教材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之相关说明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