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别开生面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完全摆脱宗教和道德论的纠缠,被当作纯粹的知识问题来自觉地加以研究,还是第一次。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韩杰  粟斌 《焦作大学学报》2014,28(3):110-112
针对知行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探讨.孙中山在改革和革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批判了中国传统的“知易行难”说,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知难行易”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冯契的知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认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冯契在其广义认识论中对知行关系及其辩证运动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探讨。首先,他分析了认识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他对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机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后,他指出了知行转化、天人交互作用是人获得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汲安庆 《师道》2010,(12):42-43
关于知行观,古代先哲多有论述。比如最早出现的《尚书·说命》认为“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宋代朱熹提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相似文献   

6.
7.
知行观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朱学有所不同,王阳明出于对当时流行的知行不一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学侧重于身心性命的修养,主张人心向善,并以良知为本体,凸显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篇光辉哲学著作。它不仅是对外国哲学史上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认识)“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0.
怎样使我们的祖国摆脱贫穷落后,使中华腾跃于世界?这是近代中国先进人物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无数革命先行者苦心焦虑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求祖国独立、民主、繁荣富强之路,并且为实现他们当时所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是永远尊敬和怀念这些优秀人物的,孙中山就是他们中伟大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他近40年艰辛曲折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海权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海权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对与国家利益相适应的海洋权益的开发、维护及控制。而这个海洋权益是建立在海洋的巨大经济价值基础之上的,是通过具有一定威慑和反威慑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来实现的。近代海权观诞生于1890年,由美国人马汉在其名著《海上力量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出。从本质意义上讲,马汉的海权观正是列强海上扩张政策的理论反映。近代中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没落,致使我“万里…  相似文献   

12.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儒学史上,孔子最先论及了知行问题。他的知行理论涉及道德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对其道德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所蕴涵的认识论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其道德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对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关于做人的道理,而且要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探索如何做人的规律,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完成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品质,做合格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学说,扩大了阳明哲学中"知"的范围,更强调"行"的作用。在知行关系上,孙中山先生认为知比行难,主张行在先,知在后,是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的农业思想生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仅提出农业发展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功用,而且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四个层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介绍了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资本主义属性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列宁关于孙中山社会主义的评论,毛泽东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孙中山理论上和思想上的缺点的方法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自由观的渊源,自由的概念与涵义。关于中,欧的自由史观和争自由问题,三民主义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比较,自由的潮流与秩序的潮流的关系,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限度。党员的自由权利与服从党魅命令的关系,学生自由与学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自由观的渊源。自由的概念与涵义。关于中、欧的自由史观和争自由问题。三民主义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比较。自由的潮流与秩序的潮流的关系。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限度。党员的自由权利与服从党魁命令的关系。学生自由与学潮。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人民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幸福观、人民心力观;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吸收外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创新而形成的;是毛泽东、邓小平人民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