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贡献卓著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蒙古族约有5981840人。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中国草原地区大部分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印记,同时具有着"马背上的民族"以及"草原骄子"的美名。蒙古族在多年以来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更准确地把握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蒙古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来介绍。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中的重要支流,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魅力无穷的长调民歌、宏伟悲壮的英雄史诗以及深沉如诉的马头琴声都无疑彰显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也为蒙古族风格交响乐的创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近几年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为数不多,而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是近几年来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中一部完整的交响曲,也是继永儒布先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之后唯一一步完整的交响乐组曲作品。  相似文献   

3.
一、哈斯宝的被发现自一九七三年春至一九七五年秋,我们用二年半的时间校勘整理、影印出版了蒙文《新译<红楼梦>》一套四册。在《新译<红楼梦>》校勘整理工作过程中,其译者——十九世纪蒙古族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伦理学家哈斯宝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这位被湮没了一百多年的蒙古族优秀学者的睿智聪慧和他独树一帜的精辟见解,终于重新放出异彩!哈斯宝的被发现,不仅是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也是蒙汉民族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哈斯宝留给我们的文  相似文献   

4.
"汉语教学"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蒙古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教学.蒙古族预科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一方面有利于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蒙古族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院的蒙古族预科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要进入各自专业的学习,教师是用汉语授课,学习汉语可以使他们深入理解所学的各个专业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对蒙古族人才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本文从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宗教与蒙古舞蹈、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笔者已在《敦煌石窟中的蒙古族供养人服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图像资料、其他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对蒙古族服饰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揭示蒙元时期汉族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河下游河段当地人称之为额济纳河.该河是额济纳蒙古族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黑河下泄水量减少,生态环境开始恶化,额济纳蒙古族生产方式也开始转变.笔者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近50年以来,由于黑河下泄水量的不断减少和政策影响导致额济纳蒙古族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58年以前的传统游牧生产方式转变成2000年以后以灌溉为主的农业、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畜牧业和服务业为辅的综合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文学五十年作者:策杰尔嘎拉原载:《民族文学》1997年第5期原文:10000字蒙古族文学在半个世纪中,经历了充满着风雨,也充满着丰收喜悦的历程。大致可分为“文革”前的19年、“文革”10年和新时期三个阶段。“文革”前19年是蒙古族文学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草原的核心区,保存了典型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削弱,主要包括蒙古族文化的物质基础草原面临危机,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面临挑战,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断弱化,蒙古族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等。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措施主要是:在公法领域加快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加强包括财政帮助在内的文化行政执法、建立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继续加强对草原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镶边是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艺,也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在漫长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镶边艺术处理也在不断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风格和功能更为突出。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蒙古族服饰镶边的艺术处理及修饰价值,使我们对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曲艺的产生、发展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有异质文化的鲜明影响。蒙古族曲艺与蒙古族历史一样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的陶力、祝词、赞词到现代的笑磕亚热、蒙古小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曲艺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倒喇”作为一种蒙古族古代曲艺艺术,旱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被世人所遗忘。我们可以从有关“倒喇”的记载来探究“倒喇”的表演形式,从“倒喇”的表演形式以及“倒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失的原因,可以论证蒙古族曲艺艺术“倒喇”是蒙古族说唱艺术“陶力”的衍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长调(乌日汀哆)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目前在社会文化艺术空前融合与创新的背景下,蒙古族长调(乌日汀哆)也逐渐被蒙古族艺术家改编与运用到西方无伴奏合唱艺术当中,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人口的历史估算,至今仍是一件刚刚开始的尝试。成吉思汗于13世纪初统一蒙古语族、突厥语族各部,建立汗国;同时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当时的人口约110余万,这一估算数可能高了一点。传说元朝蒙古族人口有四五百万之多,我们在概念上把“蒙古人”、“蒙古军”、“蒙古属民”等与“蒙古族人口”适当地加以区别开来,推算出14世纪蒙古族的实际人口为200万左右,年平均增长率约8‰。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后期,在北元和明代,蒙古族人口曾下降到160万。但1480年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之后,人口又逐渐回升,明末蒙古族人口有190余万。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经济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游牧经济曾经是其最原始的经济模式,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持续了漫长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蒙古族经济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农业、工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多元化促进了蒙古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每个民族都有其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其中,蒙古舞以其热情奔放和粗犷质朴的特点久负盛名,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也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淳朴和激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蒙古族舞蹈在编排和表现力上也出现诸多问题,同时,随着现代舞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舞元素对蒙古族舞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简单介绍了蒙古族舞蹈和现代舞的特点,并分析了现代舞元素对蒙古族舞蹈的积极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俺答汗     
俺答汗是明代中晚期,蒙古族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对于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促进蒙、汉、藏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仅就俺答汗这样一位蒙古史上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一些探讨。一、俺答汗的崛起俺答汗,《蒙古源流》作阿勒坦汗、索多汗,在他皈依喇嘛教后称为格根汗,明人又称之为俺答阿不孩、俺滩等。生于1507年(明武宗正德二年),是明代蒙古著名的领  相似文献   

17.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因此,对马的图腾崇拜不仅仅表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中。马崇拜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崇拜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丰富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贯穿着蒙古族的悲剧意识,这在现实题材的影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实题材影片的悲剧意识可以概括为留存记忆中的悲哀怀念,面对草原沙化的悲惨境况,影片中悲剧意识的突出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实现的。蒙古族特有的民俗、习惯被突出,自然景物的拍摄也选取了特定的角度和方式,这些都反映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成吉思汗兴起前蒙古社会性质的研讨,长期以来就是中外许多史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发行的《蒙古族简史》一书以及《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高文德同志《十至十三世纪初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一文,虽认定这个时期蒙古族已进入奴隶社会,却没有解决一九六二年讨论此问题的分歧,(1)并且佐证不足,也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本文打算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蒙古族1279年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蒙古族认为武力和实用技术是治国安邦的首要条件,因而最初对科举取士制度并不重视,统治阶层和士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存在极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才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建立了科举制度。在文章中,笔者试图探讨元代科举的内容、特点,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