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注重情感教学 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佩服的感觉,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肯学”为“好学”。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几何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我常在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投入感情 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在情感上的互相沟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和谐共振”。如果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自身缺乏激情,那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  相似文献   

4.
杜美华 《云南教育》2002,(25):30-30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动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三个调控”。1.调控情绪。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情感在教学中具有调节、驱动、强化、感染、迁移等功能,它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情感目标。教师要注意调控教学中的情绪,使之和谐渗透,达到优化。“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倾向性。教师首先要从内心把教育事业当成自…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问“阅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的学科自然也不会有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芸 《甘肃教育》2004,(9):35-35
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期望会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情感交流的需要,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之效。因此,平时上课时教师要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言行给学生以鼓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作业应该是教师给孩子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做作业的过程应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不错,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一个语文课改实验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呢?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的情感要靠教师传递给学生,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课堂上都必须调整好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今天的教师再也不用“跪着”教书了。但是我们要牢记,还应尽可能地不让学生“跪着”学习。课堂上,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学生“顶礼膜拜”,而是最大限度地为其呵护一份纯真,开启一份智慧,培养一种思维。有时,一名“傻”教师会教出一班“聪明”学生。相反,一名“聪明”的教师,则会教出一班“傻”学生。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者的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用心去热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达到和谐一致,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习的良好情绪来自师生的友好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汤姆士·哥顿在《教师职能训练》一书中指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生关系如何,即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相互热爱,互相感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所热爱和尊敬的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模仿,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而师生的友好情感又取决于教师的优良素质。那么,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我认为应具备的优良素质是“一德”、“三术”。一“德”是指物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物理教师要对物理专业和物理教学工作具有真诚的情感和高度的献身精神;要有…  相似文献   

13.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必需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以学生情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我们要强调的是以学生的情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固有情感去感染学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相似文献   

15.
李国珍 《小学生》2010,(9):47-48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宋代朱熹的两句诗对我很有启示。过去有一种说法,教师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我看来,现在“桶水”概念已经远远落伍了。我认为现代教师必须是“活水”,要源源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活水,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做到这点,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这是第一次把“情感”纳入目标范畴,所以教学的重心要及时调整——关注“情感”。“文章都是有情物”。作为教师更要作情感的火引子,因为“教师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学生的火焰”。一、以读激情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触辞而情动”。教师以传情的朗诵再现课文,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呆板的文字生命化,当教师的心融入文章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把这种“情”传递给学生,共同感受。《师生情》《难忘的八个字》中的“师生之情”;《亲人》《杏儿熟…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因此,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的热忱和关切、榜样和信念.可以说,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后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拨动情感之弦。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平台展示个性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源泉。教师要在引导积累与表达上下工夫,营造充满情感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自主地积累,自由地表达,在习作的平台展示个性。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首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二、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情”;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四、教师要巧妙设置“陷阱”,激发学生的“数学情”;五、教师要善于引发和保护学生的“数学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