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人与狗     
我再看看登记出诊的单子:“狄恩,汤姆生院子,三号,老狗生病。”  相似文献   

2.
再见到邱娥国是7月3日晚上。这是邱娥国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1场事迹报告会后我们再次相逢。仍在他家中,仍是他和妻子涂荔花热情迎着我们。再到他家,是为了了解他为孤寡老人余锦桂送葬一事。“老邱,几个月不见,你黑了,瘦了,也老了。”我说。“嘿嘿,没瘦,没老,原来就这个样子。只是每次外出作报告都要理发、■油。我已经‘伪装’了半年了。好累,好累!”憨厚的老邱捋着两鬓的白发朗声笑着。“这半年,他的血压经常很高,全靠药撑着。我在家老担心他哪天倒下去。不过,还好,报告团就他父子俩体质好,没病过,别的人都病过。”妻子…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树     
朱江 《中国档案》2006,(10):56-57
站在笔者前面的曹云泉个子中等,面目清癯,头发开始泛白,但精神饱满,你还真想不到他已是古稀之年。就是这位老人,几年来靠着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和步行,独自一人走遍江苏南通的大地,用手中的相机和笔为496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建立了档案,对古树的保护和文明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到自治区档案局工作后,我一直策划在北京召开一次名人档案征集座谈会。请在京的内蒙古籍和在自治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名人为我们捐赠一些档案,记录下他们身上的内蒙古的历史。同时,我内心有个想法,这次一定要请到周惠书记,我的老领导。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的支持下,北京名人档案征集座谈会如期召开了。会前,我先到北京走访了苏谦益等几位老同志,他们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相似文献   

5.
新锐老人榜     
最有耐力“沙漠王” 李东,今年74岁,家住兰州,是甘肃省建职工医院离休干部,退休后的他,坚持8年每天走路、跑步锻炼,不但走好了久治不愈的多种疾病,而且还屡创生命奇迹。  相似文献   

6.
《科技档案》2010,(2):5-5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老年人由于各种生理功能衰退,体质逐渐虚弱.对于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减退,因此,老年人在夏季特别要注意进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进补方式。  相似文献   

7.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6,(5):30-31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据有关部门调查,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员会公布了本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称,本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快速老龄化阶段、加速老龄化阶段、重度老龄化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这20年里,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中,我收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信短情长,我和老伴读后激动不已。这位叫鄂平玲的编辑是在接到我所写的《珠江两岸敬老风》的散文后给我回的信。那篇散文写的是我与夫人赴南方自费旅游处处得到帮助的情景。编者还考虑到老人在外地拍摄的照片很珍贵,将三幅配文照片(含选用的一幅)都退还给我,并在信后说明:“一般不用的稿及图片就不退了,您是老人也破例一次吧!”当我正在为看不到海外版而发愁时,她又雪中送炭寄来赠报。我细读几遍,发现她在我那篇拙文上花了许多心血,从标题到文句、段落,都做了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0.
年老者的迁移和寄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能太顺利。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老年心理学专家、教授杜鹏认为,寄居老人要通过三关的考验,才能在新的土壤里继续悠然生长,新的人际网络的建立、子女相处及空间环境适应。  相似文献   

11.
金秋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来到山东烟台,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德高望重、文武双全的蒙古族资深领导人王再天。现年98岁高龄的王老虽然体弱多病,但思维清晰,不减当年。这位历经清末、民国、R伪统治、参与创建内蒙古自治区和新中国建设的世纪老人,他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革命生涎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蒙古民族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张琴  汪晓梅 《新闻世界》2004,(10):12-15
九九重阳菊花开,又一个老人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生活在合肥的几位老人,他们有的儿孙满堂,有的独居或空巢,还有的选择在老年公寓内安度晚年。在他们普普通通的日子背后,其实也有许多未曾开口的困窘和尴尬,更多的是对生活小小的期待和心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面对明天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商恺同志今年76岁了。他是《人民日报》资深的老记者。中等身材,微胖,对人说话轻声慢语,十分慈祥。商悄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绝对纯真的新闻老人。我和商消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结识的。1994年5月全国地市报研究会在河南《平顶山日报》举行年会,我被邀请出席。会议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7,(36):66-69
杨继祖说,村里每个患病的老人,几乎都“有所准备”。记者问“准备”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拿点农药在手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科技档案》2007,(3):33-33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谷物或黑面包,如小麦、黑麦和裸麦粗面包,就有可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听到李岚清的名字还是从邻居梁伯那里,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报道中,常见“维吾尔族老人弹起了冬布拉”的字句。其实,新疆维吾尔族老人是不弹冬布拉的。“冬布拉’是哈萨克族群众的传统乐器,主要有“阿巴依式冬布拉”(铲字形)和“江布里冬布拉”’(马勺形)等形状的冬布拉。冬布拉有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这种乐器十分轻巧,音质优美,是哈萨克“阿肯”(说唱诗人)的心爱之物,也是哈萨克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都有自己喜爱的传统乐器和代表性的乐器,如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口弦琴),俄罗斯的上弦琴、巴扬(钮扣式手风琴)、三…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就会绣戏衣、绣枕头、绣鞋面,花样也是我自己画;一直到解放后我才不自己绣戏衣和绣彩鞋了,也不再画花样了。  相似文献   

19.
在龙泉市剑池街道江宾南路45号门前,耸立着一块墙报格外引人注目,每当熙熙攘攘的行^路过,都会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这就是退休教师毛庆邦创办的墙报。毛老师六年如一日,自费创办的这块墙报已出了300多期,那短小精悍、图并茂的墙报已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精神食粮,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党的义务宣传员”。  相似文献   

20.
今又重阳。还记得上次给父母打电话聊了多久吗?还记得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又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在这个集中表达孝敬与爱的时间节点,这一连串的问题会钩沉起很多人积压在心底、又久久没有翻出来检视的情感,让人纠结、羞惭甚或自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抑或外乡的漂泊,往往容不得人们时时记起曾经像牵风筝线一般牵过你的那双饱经风霜的手。 在重阳节前夕,关于老人的话题新闻扎堆儿的涌出来。桂林四兄弟寻母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当地警方全城排查帮寻找;央视记者采访一位天津的80岁老奶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老奶奶感叹“感受不到儿女温暖,恨不得快死”,“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相关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23%半年和父母见一面,31%一年才和父母见一次,18%表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但67%的受访者表示会给父母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