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零零……”随着清脆悦耳的铃声,我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因为这节课我要上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作讲评课。“报告老师,门把手掉下来了!”随着这不协调的声音,我发现那么粗的一根钢棍竟然倒在地上,顿时火冒三丈,声音提高了八度:“谁干的?”在我的斥责声中,平时最老实的任朋胆战心惊地站起来,大气不敢出:“老师,我弄的。”我没问青红皂白,一把拉过任朋:“这节课你负责安上,否则甭想上课。”任朋蹲在地上,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同学们可能从没见我发这么大的火,教室里静得出奇。结果准备好的一节课就这样被搅得兴致全无。我原本想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余慧琴 《贵州教育》2011,(14):38-39
又是一节公开课,正好上到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听了那么多文言文的课,大多也都是介绍作者背景、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理解问题等,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我不想这么平淡地渡过这一课。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个全新的感受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用“五读”法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3.
“不可计数”出自小学课本中巴金先生的作品(鸟的天堂)。多少年来,对“不可计数”的“数”,在读音上颇有争议。 认为读“Shu”者,拿“不计其数”来比,认为这两个词语都言“多”,两个“数”读音当相同。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课练习有这么一题:指出“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是什么修辞手法.教参答案为“顶真”.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回文”.下面我想就自己对“顶真”和“回文”的理解,谈谈这两种修辞方法,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是融合一体的,“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做是实践,通过实践才能去发明、去创造、去实验、去生产……。“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通过做,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教学做合一,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还能知道如何获取知识,这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深有体会。记得在上生物学《环境保护》这一课时,因为资料较多,我动用了录相、挂图、投影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一节课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节课他们总听懂了,记牢了吧。可下课后偶听一男生说:“环境污染有这么多,这么严重吗?我怎么没发现。”一女生说:“这都不懂,说明我们这里环境好,没有污染。”听了这些,我先前的一点点成就感全被失落感所代替了,我讲了这么多,环境污染现象比比皆是,这两个学生竟没发现,我顿时觉得这节课上得很失败。可到底失败在哪里,一时也没想通。后来在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上...  相似文献   

6.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7.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8.
半农 《神州学人》2005,(1):47-47
“相声”翻译成英文叫Cross talk,这不是我说的,是我查词典查的,《金山词霸》,够权威吧。一查,Cross talk有四个意思,按顺序为:口角;闲谈;相声;(电信)串音。这事儿弄的,相声是嘛?咱中国独一无二的东西啊,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跟“口角”搀乎到一堆儿去了?就是把他俩摆到奥运赛场上,怎么着也不是一个“重量级”啊!我打小就听词典的话,认为他老人家绝对正确,一句顶一万句。这回不行了,有点生气,而且越想越生气,您给评评这个理儿,中国这么好的文化,翻译成英文为嘛不直译,非得意译不可呢?第一个想到了“豆腐”的翻译。“豆腐”这东西,以前西洋人…  相似文献   

9.
没想到,教书教了这么多年,竟教出这么浪漫、这么有玫瑰色彩的事来,约会!——“晚上八点,道周公园,不见不散”。与往常一样,“口语交际”课正按“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轮到晓陈,他迟疑了一下,看了我一眼,脸都涨红了。“老师我想对您说,”一下子全班都静了。他说:课堂上没有他发言的机会,有时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好像没看见,只喜欢叫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老师喜欢把头偏向班干部,喜欢长得漂亮又学习好的……他坐下时,把头转向窗外,用眼角看我。有人鼓掌,有人埋怨,特别是女生。真没想到,这小鬼头有这么多的看法。课堂上,我不便多说什么,只是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节美术课后,望着那一张张失意的小脸,我忙向美术老师打听事情的原委。老师生气地说:“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这节课要做木偶人,需要带齐材料,可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带,我一生气,一节课就呆着吧。”唉!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直埋怨这群没记性的“调皮鬼”。不过,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叫“政令不通”嘛!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1.
现在提到学生的成绩,老爱说“双百”。我听着总不明白:那么别的课呢?统统不算数儿?我读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把全部考试成绩加到一起,再除以总科目数儿,谁的平均分数最高,谁就是第一名,根本就没“双百”这么一说。我常常考第一。我有个优势,就是音乐、体育、美术这三门课也得满分。我的竞争对手们不大看得起这三门儿,管它们叫“玩儿课”。可是上美术课时老师把我上次画的石膏头像写生往黑板上一钉,上音乐课时老师坐在钢琴前弹起前奏,适时地喊声“孙幼军”,我就合拍地接上去,用音阶准确的童声唱起来,每逢这些时候,那位想把我从第一把…  相似文献   

12.
近读《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一篇题为《上“没有把握”的课》的文章,感触颇深,不禁要为乐艳芳老师敢于上“没有把握”的课的胆识击节叫好。字里行间乐老师向我们表达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与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开放”与“不可预见”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我想乐老师撰写此文也绝不只是想向大家传达这一理念吧,所以尽管承认“没有把握”或是“难以把握”,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把握”的,而绝不是“无法把握”的。因此读罢该文,总觉意犹未尽,试就乐老师的观点接下去谈点“生成与预设”方面的拙见。说它“没…  相似文献   

13.
课改进行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教师并非真的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想课”,也就是对上什么课、给谁上课、怎样上课以及谁在上课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从而造成实际上课的迷惑。因此,教师想要上好课,就要学会“想课”。  相似文献   

14.
课前,张祖庆老师说要“上一堂地道的家常课”。联想到老师们对时下许多公开课的评价“只可赏不可学”,我非常赞同。果然,这节课没有深挖博引的牵强附会,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华丽演绎,正如听课老师的评价:“朴实,扎实,能学。”  相似文献   

15.
[案例背景]为什么这节课的作业这么差?一次,我作为教研员到学校调研,在所调研的学校上了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第七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也对如何有效地运用课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今天语文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主动,好动的专心了,懒散的认真了,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愉悦氛围。尤其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一向文静害羞的陈同学一次次自信地高高举起小手。下课了我把陈同学喊到身边,准备好好鼓励一番:“今天上课时,你表现得太棒了真是……”没等我讲完,她急忙喜滋滋地说:“我觉得这节课挺好玩的。”听她这么一说,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堂“好玩”的语文课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好玩”:练习———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是第三册训练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修改病句,经验告诉我这是…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第十册课文《难忘的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郑成功,有孙中山,还有诸葛亮,穿着八卦衣。”这句话,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品德课——采访老师,为老师写一篇小传。学校里这么多老师,我该采访哪一位老师好呢?我正想着,突然听见同学们说下节课是体育课。“对呀,不如采访孟老师!”我马上做好了采访的准备,想好了采访的内容,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等啊,盼啊,终于上课了。孟老师满  相似文献   

19.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20.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阐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