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鹏 《青年记者》2006,(14):66-66
对于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来说,最令人头疼和烦心的事在于:批评报道刊出后,新闻事实和一些细节都没有什么问题,稿件中也不存在一些刺激性的容易引发问题的表述,可被批评对象却置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于不顾,和记者胡搅蛮缠,一口咬定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或是通过种种手段给媒体和记者施加压力。笔者一次因采写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经历,令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几年前,我到某消协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一名患者到济南某大医院一专家处求治一种疑难杂症,花了不少钱病情却不见减轻,以后这名患者无意中从该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给…  相似文献   

2.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3.
随着自媒体的诞生,一些没有采访资质、未经记者职业培训、没经历过正规采编流程的写手,加入到了作品发布的行列。这些文字在网络经历了多次传播后,开始被受众所质疑乃至排斥。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面前,在一些亟需新闻事实的消息面前,人们开始回归,开始呼唤"专业报道"。一、六要素:新闻稿件的基石简单的,往往又是原则的。这里仅从新闻采写基本要素入手,简要分析正规新闻稿件的必要条件。1.六要素:新闻报道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必须善于研究和探讨问题。因为,在编发的稿件中,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大都是一些研讨问题的稿件。这几年我们在采写稿件上,注意研究问题,有一定的收获。 前几年,“村务公开”之初,有些地方抓得好,有些地方抓得不好。这方面的稿件发过一些,  相似文献   

6.
来信调查是报社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媒体与读者互动的一种好方式。所谓来信调查,就是从读者来信中进行选题,由记者进行调查核实,采写成报道,对某些行为实施监督的方式。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往往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反映者大多是弱势群体。我在驻地记者岗位上工作已有11个年头,经历了上百次来信调查采写,在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遇到过许多威胁和攻击。在调查采访前,记者就要做好思想准备,采写中更需字斟句酌,慎之又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对来信调查采写如何把握好“度”,谈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8.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9.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但是,有的同志却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理解为少开展或不开展新闻批评,因此,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回避问题新闻,不敢触及时弊,对于自发来的批评稿件要么打入冷宫,要么一转了事,即使刊发少数批评稿件也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或是含糊其辞,笼而统之,使人看了如坠雾中,不明就里,或是不上斤不上两、无批评价值。而那种指名道姓、有始有终,使受众接受后能够举一反三的新闻批评不多见.其实,这种不开展或少开展新闻批评的作法,既不利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梁波 《新闻与写作》2005,(10):42-42
甘肃临泽县委宣传部沈王禄: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闻知识讲座和摄影知识讲座,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范例、记者采写经历结合.深入浅出.让更多的新闻爱好者都能写出有质量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1.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传媒在这些官司中又常常遭遇败绩,说明一些媒体在舆论监督的操作、记者在批评稿件的采写中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基层采访时,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觉得很有意义,并迅速采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新闻稿件.而有的记者却看不到它的新闻价值,无功而返。这说明,抓问题的能力是决定记者能否完成才任务、胜任本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应下功夫提高抓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有关如何提高抓问题能力的感悟,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采写新闻,坚持从问题切入,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新闻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不从问题切入,单纯地宣传好人好事、报道工作动态、介绍工作方法、反映成绩的大小,等等。二是虽然从问题切入,但是切入得不够理想,或是问题找的不准,舍本求末:或是切入点不新,人云亦云;或是切入口过大,写得不深不透,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总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记者,这样羞羞答答地抨击不正之风,惧怕报复到不敢署真名,则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署名是严肃的事情,意味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历史上一切真正的记者,没有一个不敢署真名的。记者职业特点要求记者有超乎常人的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如果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署真名,那干脆就别当记者。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集“采、写、播“于一身的广播人。现在记者不光采写新闻,录音报道中的文字稿件也由记者亲自播录。可由于播音不是记者的“老本行“,多数记者都没学过播音技巧。所以,在刚学播录稿件时,确实给记者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平翘舌不分;有的念稿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掌握不好,播稿没有层次感、语速慢;有的没有播讲欲望,状态不积极;  相似文献   

18.
本期新闻讲座我们推出了“精品透视”一组稿件,其中包括获奖的新闻作品、记者自述采写经历和专家点评3部分,以求全方位地展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历程。多视角地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闻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毛超 《大观周刊》2011,(26):210-210
新闻采写是记者的天职。无论是在十六世纪新闻事业诞生之时,来往跑动于各大船埠码头间靠传递和出售商业行情、交易讯息谋生的早期新闻从业人员.还是现代社会中广泛活跃在各大新闻现场:用各种方式为大众报道最新信息的新闻记者,其所有职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新闻信息的采写和传播。然而。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稿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可观性)及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知识结构、撰写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而笔者认为.其中.对记者要求最高也是最难培养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采用独特的、多角度的切入点去进行采写.即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的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仅就当前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行一番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