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们重建大学理念,既要坚守传统精神,又要关注时代发展的要求,使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大学理念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达到最有效的和谐。大学要带着"象牙塔"精神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服务的中心,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走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存的多样化质量观,以人文为科学导航,提升人的整体性精神,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办出中国自己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治校理念是大学的灵魂,理念的先导会带来大学整体的飞跃。高水大学可以分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省属高水平大学,但无论哪个层面,建设上既要符合高水平大学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具备分类特性。省属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必须结合省属特性,确立省属高水平大学专有的标准,谋求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最终实现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伴随着大学的诞生发展、沉淀积累而成,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构建与名师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进步转型期,当代大学既要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要在精神领域保持相对独立;阐述了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必要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社会之间有时保持平衡,有时又有缺失和偏移,但是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社会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积极“介入”社会,又保持一种“象牙塔”的精神气质;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相对“超然”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自治和自由。大学发展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与外在发展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重塑大学精神是中国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但对于如何重塑的认识却是见仁见智。我们认为,重塑大学精神既要承袭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又要具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气息;既要有世界共形态的普遍内涵,又要有明显的地域或民族色彩;既要有对现代大学的理想追求,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既要深刻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又要科学预测未来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大学的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大学之本性来进行。即既要符合大学的逻辑,有利于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又要符合特定社会情理和法理的内在要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又要敢于直面大学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实施改革;既要充分估计到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又要善于运用策略缓解问题带来的阵痛。确保大学治理始终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实施到住,并最终指向大学既定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它是大学吸收历史文化传统,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大学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发挥着全局性的影响。一、大学理念的历史回顾及探索大学理念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等涉及到办学思想的基本问题。最先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教育家纽曼在19世纪中叶出版的《大学的理想》,认为…  相似文献   

8.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教育功效的前提,它的科学定位既要服从社会现实及发展的需要,又不违背教育内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能单纯只讲适应市场经济,更要讲超越市场经济;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以单一、片面的特长能力为标准,更要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他们的价值取向既要讲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讲社会价值的贡献;既要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又要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指导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基点与评价标准,即大学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西方大学历经千年发展,遵循理念产生制度、制度体现理念的逻辑关系,建立起与自身文化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此,从大学内外部关系的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进行探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应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象牙塔"与"服务站"、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四个维度保持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象牙塔"的庇护下保持着学术独立、自治、自由的历史传统,并长期徘徊在社会的边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社会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大学面临一系列难题:大学究竟要不要走出象牙塔?假如要,该如何走出象牙塔、如何保持其基本学术价值?。对于这些问题,博克认为大学既要坚守象牙塔,又要走出象牙塔,更要超越象牙塔以维持两者的平衡。对我国大学象牙塔精神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利于我国大学象牙塔精神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内涵及培养理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有新的理念,即在传授知识方面,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在成才目标方面,既要破除因循守旧的人才观,又要确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新的人才观;在育人观念方面,既要注重共性的培养,又要强化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科建设方面,既要注重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树立文、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理念;在教学观念方面,既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等.  相似文献   

1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创新教育理念是关键。中国古代的求是致用与西方的尊学崇术的教育理念都揭示出治学的两条道路。回顾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用的分离和统合贯穿其间。大学的发展既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适应科学探究、人才成长、知识传承的自身发展规律。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以自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体现大学精神,将趣在求是、学以致用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变迁与大学的独立自主、自治、学术自由及以人为本都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中国社会和大学都面临深刻变革的21世纪,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本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从而缔造大学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陈章顺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102-105,116
大学理念来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着办学实践,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大学理念。分析了如何通过大学的办学实践来体现和构建新的大学理念:站在哲学高度,通过淡化行政化色彩、坚守学术的道德底线、注重学生精神成人等方式来坚守大学理念和重朔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面临的困境,既有“官学”色彩浓厚的先天不足,也有大学发展中传统割裂的历史误会,更有在社会转型期面临不适的现实因素。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既要秉持人文精神、自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等传统要素,也要彰显包容精神、超越精神与创新精神等现代要素。  相似文献   

16.
探讨21世纪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性、科学性的东西接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巨大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时代的要求,创造新世纪学校德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有其特殊性,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既要重视教育,又要重视保育,只有保教结合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科学地开展保教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和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保教结合。  相似文献   

18.
理念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当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持职业教育特点,又要体现高等教育特性.为此,必须深刻认识现代大学理念内涵,以现代大学理念作先导,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内容,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21世纪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性、科学性的东西接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巨大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时代的要求,创造新世纪学校德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7,(8):31-38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市场导向型理念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晰的发展历程,大学发展理念日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大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决定,教学服务型大学未来的发展理念将从市场导向型向竞争性营销转变。教学服务型大学只有通过创建体现竞争精神的校园文化,重塑制度化的规则、信念和角色,充分发挥组织行动者的作用,才能推动大学竞争性营销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