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苦读六年英语,12册书,将近200篇课文,外加大于四、五倍的阅读材料,虽不能读破万卷,但读破近千篇不能说没有吧。但到头来还是缺少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语感。语感(language sense)是什么?语感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语言表现的一种敏锐的反应,是在阅读语言过程中不断进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比如,有人讲故事:“从前有个皇帝……”,你听到后会由语感意识到  相似文献   

2.
“破读”不同于“读破”。“读破”是一种朗读错误 ,“破读”则是一种先将原文语言作一些临时性改变(或调 ,或换 ,或删 ,或改 ) ,然后与原文作比较品读 ,最终达到理解原文目的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 ,尤其适用于那种语言凝练、语意隐蔽的文章 ,如《散步》。下面我们就来破读这篇  相似文献   

3.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我说过,英国有句谚语,叫“不打破鸡蛋,就煎不出荷包蛋”,意思是“有得必有失”。这句话的确很有点哲理,尤其是对于读书学习。无独有偶。杜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类似的意趣。但是不知为什么,从前有的版本却刻成“读破万卷书。”这一字的颠倒,里面倒大有文章;且不去辨它谁正谁误罢,而孰优孰劣,却是一见眼明的。因为下联“下笔如有神”,是读万卷而有所“破”的结果。如果仅仅满足于“读破”万卷,那也不过是人家的学问,有学而无识,所谓两脚书架而已。这样恐怕做不到下笔如有神吧? 读书作文如此,学习搞科研又何独不然?开卷有益,读书当然首要在“读”。我不是反对读书,而且应该提倡博览群书;作为教师,更须引导学生很好地去读书。但不能仅仅着眼于“读破”万卷。所谓“韦编三绝”,精神固然可佳,可是读死书、死读书,十绝八绝也毕竟无济于事。因此,我以为这里的“破”,  相似文献   

4.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大系统的子系统和载体。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深受“工具语言观”的影响,教学优先权总是放在语言的内部结构上,语言的文化特性被忽视,英语教学和文化相分离。英语教学必须以“文化语言观”为主线,将语言的文化特征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信息读破能力的核心,展开英语教学和等级考核,提高学生读破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读破关巧串全文──简谈《杨修之死》的教法选择褚耀红“九义”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尤其像《杨修之死)此类半文盲半白话自读文章,如何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是目前诸多语文同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认为以读破关,可达到预期效果。《杨修之死》编排于初三...  相似文献   

7.
论读书     
周国平 《阅读与鉴赏》2006,(10):24-25,69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相似文献   

8.
破读也叫读破,其目的是读破以辨义。这是古人训释字义的一种方法。过去学生入垫读书,要请老师给点书。点书,除去断句之外,读破读的字要在字的某一角上画一小圆圈,以标明四声。这种方法相沿成习。分析起来,破读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读破词的主要原因在于:点式阅读、语境诱导、语法影响;克服读破词的主要方法有三:线式阅读、快速扫视、丰富知识.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和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学困生的阅读基本功比较差.阅读课文时常常遇到不认识的字,预习之后还是无法达到正确阅读的目的.读错字别字、添字漏字、读破句子、重复语句和停顿不当等毛病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学困生遇到新课文后。不知从何下手,读后不理解文中的词语和重点句子,对阅读没有丝毫兴趣。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将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最近二年级孩子们读《成语故事》,一个故事,孩子有时读上几遍,仍是磕磕巴巴,读破词语,读断句子。再问问他们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则是"一问三不知"。有时在听课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整体意思。此时,教师还疑惑:读了这么多遍,讲了这么多,学生怎么就没收获呢?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欠缺,教师没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读破”又称“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由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读破”。这种现象在古书中是很普遍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常出现。因此,了解一些读破知识对我们辨析词义,加深对古书的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学理论所受佛禅宗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熟读”与“读破”,“诗兴”与“妙取”,“意惬”与“混茫”,“穷相”与“神融”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但是纵观我们的孩子可以整天浏览网页、背大段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是背不全几首课外的唐诗宋词。看不进几篇名家名篇,更懒得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潜心会文了。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写文章比喻成"带着镣铐跳舞",你可以尽其所能,跳出优美的舞蹈,但不可以挣脱枷锁。这里,"舞蹈"就是作文的语言、构思、文采等等;"枷锁"就是文章的主题,意思就是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如一篇好的记叙文叙事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要文采斐然,扣人心弦,但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必须要切题;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阶段,语文与数学同属两门主科,平分秋色,各据要津。我从少到老,一贯喜爱语言、文学,“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我坚定的宗旨与人生意向。凡此种种,都是与郑逸梅老师的教导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语篇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学生学习作文,“读“读破万卷”似乎是必由之路。然而,时代在前进,如今学习要讲究效率,每年有多少万册新书问世,照老章程去读,要累死人的。前不久在《北京晚报》上读到“读书破一卷好”,很受启发,得益良多。数一数小学阅读教材,十册也罢,十二册也罢,以每册三十篇课文计,三百多篇吧。待学生毕业时,这么多课文在他们脑子里都留有印象,不大可能。从作文教学角度说,每册有重点地抓几篇带领学生进去,当有较大的收获。下面结合《我家门前的柿子  相似文献   

20.
有名家说“博览群书,读破一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越来越聪明的孩子,教师们必须“博览群书”才能够格;但是,教师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若想要在专业领域有进一步成就,又必须“读破一卷。”读书,让教师更加丰富;读书,让教师更具魅力。烈日炎炎的夏日,给自己留一个安静的空间,让思想随书香一起飞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