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他面对已有的文化思想资源,既吸收继承,又批判反思。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与扬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梓生前多次到扬州,至欲以此作为身后游魂理想的归宿和栖息之地。《儒林外史》中很多内容以扬州为背景,不少人物以本籍,外籍寓扬人士为原型而进行典型化塑造,并涉及到诸多扬州名物和方言,吴敬梓在扬州的行踪与人际交往,构成其人生轨迹和身心总历程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儒林外史》是对包括扬州在内的广阔地域的社会时代生活的生动反映和折射。  相似文献   

4.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早年热中科举,追求功名,一心想登上仕途。这些理想追求可以从他的名、字、号甚至书房名的命取中观其一斑。“敬梓”这个学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在询问他未来的志向后为他取的,其含义颇有讲究。梓,一种落叶乔木。木质轻而易割,古人常用做琴瑟和建筑木料。“牡丹是花中之王,梓为木中之王”。谓“可大用之木”,吴敬梓取“梓”为名,是希望将来能成为“量材为政,既勤朴斫”的优异人才。“敬”与“梓”连用为名,当然更有敬重人才追求人才之义了。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桥时,只有古书几十册,日夜诵读自娱。最后。连这些书也拿去卖掉买米了。  相似文献   

8.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商贾对其低贱地位的挑战、文士对商贾的道德评判及文士对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商贾与文士的关系,评析吴敬梓在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正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居南京,出身名门贵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科试.他以病谢辞一晚年生活贫困.仅靠卖文和友人周济为生,他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文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山水交融的秦淮河孕育了人文荟萃的南京,充满"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培育了吴敬梓那独特的"寓客"情怀。围绕《儒林外史》所描绘的秦淮河、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和玄武湖等名胜,结合山水景物对应着的士人形象,揭示出了吴敬梓的"寓客"情怀,即其身业衰落移家南京的飘泊感、远观六朝近抚时世的礼乐情结与魏晋风度以及亲近山水关照人生的隐逸理想。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其《儒林外史》所考察的不仅是文人士子的文化心态,而且探讨了封建文化发展同类吴敬梓所生活的时代 ,清政府 理学的学术地位,并且把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吴敬梓由于受家学渊源以及颜,极大影响,反对程朱理学的注经解经、科举铨选制度、倡无秦原儒文化思想、《儒林外史》的创作体现了“原儒文化”的构建与破灭2。  相似文献   

13.
课程的文化选择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课程选择的困境,影响着课程的内容、组合和评价.这一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课程要服务于意识形态还是促进个人发展;课程内容要传播主流文化知识还是地方文化知识;课程功能是利于社会再生产还是社会流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这些文化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化是"人化"的"外化"形式,学校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文化本身比较复杂,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要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文化影响,学校必须重视精神文化的选择。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要以"真善美"为标准,同时要促进学校组织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论西安城市文化选择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城市之魂,正确的城市文化选择可以更好地挖掘西安的人文历史资源,把它变为西安文化发展中的现实优势。在西安城市文化选择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立足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好城市文化生态;二要面向世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个性品质;三要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建立了强大的汉帝国,这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有着重要的关系。主要内容有:一是悉延百端之学,重视儒学,而非独尊儒学;二是兴办教育,大力延揽人才;三是重新定位宗教,确立至上神"太一"。这些文化政策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从侧面梳理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选择,揭示出中国的社会文化由构建一体化转向逐步多元化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对传统的和谐共存的文化构建理论进行反思,尝试探索出一条中国当代文化选择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