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信息恐慌"现象接连发生,给社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挑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息泛滥,公众知识素养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及"无归责性"以及"网络信息恐慌"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隐患等给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监管和引导工作增添了难度。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提高公众的知识素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监管机制,明确网络传播的相关责任机制、加强网络传播队伍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翟广顺 《中国教师》2005,(12):32-34
比尔.盖茨的智慧不仅使我们真实的物质世界有了虚拟的网络相伴,而且用通畅的信息大大拉近了人与世界的距离。在网络成为传播信息主要载体的时候,作为教师既要重视阅读书籍的重要作用,又要掌握各种传媒渠道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一、信息素养的提出及基本要求参照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给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下的定义,信息素养就是指人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反映了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传播的行为、内容和工具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舆情分析预测的显示器和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沟通方式.但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容易造成传受失衡和信息疾病,网络媒体的负面议程设置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面对网络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新闻的独立判析能力;二要使媒体教育与课堂教育并重,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并举;三要学习信息传播与媒介理论,研究与运用网络信息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4.
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之间,凭借网络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使网络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可运用信息论系统地处理网络信息。信息论在网络德育中的运用,主要应重视信息源,并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和优化网络德育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5.
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之间,凭借网络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使网络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可运用信息论系统地处理网络信息.信息论在网络德育中的运用,主要应重视信息源,并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和优化网络德育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6.
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信息拥有与信息承受之间,凭借网络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使网络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可运用信息论系统地处理网络信息。信息论在网络德育中的运用,主要应重视信息源,并提高德育工作的信息素养和优化网络德育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中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不公信息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表现。网络跟帖是网民现实反应在网络状态中的一种呈现,分析网络跟帖内容,有助于探求不公信息传播的社会反响特征和信息素养培育的方法。从天涯、搜狐、腾讯三大网站,择取反映社会不公的报道的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可看出网民接触社会不公信息在情绪、认知特征及行为取向上的特点。应该通过学生、政府、传媒、老师合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减少社会不公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重正确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管理,给青少年创建绿色健康网络环境,为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23,(S2):8-9
<正>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我们每个青少年必需的基本素养,是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畅游网海的通行证。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嵌入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同时也承载了数字技术、资源整合、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的通路。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宽泛,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媒介素养、素质素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论自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革.面时信息传播变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及高校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构建全面、立体而发达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媒介素养并没有因为学生网民的快速增长或接触网络时间的积累而提高,面对网络传播内容泛滥和各种思想意识的渗透,许多学生变得无所适从,无法解读网络信息的真伪,表现出媒介素养严重缺失。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随着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出现,有必要对自身教育职能予以新的定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简论媒体素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客观上承载着多元文化价值的传播功能,由于我国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普遍缺乏,从而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极大的冲击。为此,应健全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的保障制度,加强媒体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培养未成年人合理看待媒体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蕾 《学苑教育》2020,(2):13-13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丰富及网民规模的壮大,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向移动端靠拢。作为社会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高校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接受着网络信息的冲击,这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在高校网络育人的研究上,网络育人需在整合网络舆情、网络管理和网络素养教育等形式、手段和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编辑网络媒介素养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编辑网络媒介素养包括注意力、参与力、协作力、信息识别力、联网的智慧,还包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道德保障等。学术期刊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必须从信息整合者向用户整合者转变,树立增强网络媒介素养的意识,使编辑素养由单一型向多媒体复合型转变。政府应创新体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进行系统化的网络化培养。加大期刊社数字出版的转变力度,切实有效地提高编辑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它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如同质化、虚假、色情信息泛滥,“网络依存症”和网络信息霸权的出现等。这些负面效应是由网络传播的特点所造成的。应从法律、技术、人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和消除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其正面功能,促使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过程中呈现主体多样化、交互性强、内容个性化等特征。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了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从加强信息素养理论教育、规范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和构建信息化云教育系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从Web2.0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网络的技术,迅速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使学生有了利用媒介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平台;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必然对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分析方法,同时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和加快师资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微博以新型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出现,其本身固有的信息风险使得用户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微博本身的传播属性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行为偏差,大学生深受影响.一方面,基于他们对于网络知识结构认知的不成熟、媒介技术的薄弱、信息处理能力日益的弱化以及主体意识的淡薄,限制他们在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仅能够完善自身发展、体现个人价值,也能在走出象牙塔后成为参与社会竞争、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砝码.基于此,我们将微博信息传播的潜在风险作为切入点,寻得基于微博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背景下微博平台凭借准入门槛低、网民交流开放式等特点,使得大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关注社会热点和进行信息传播,但由于高校学生面对网络舆情有较差的辨别能力和难以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造成网络事件转变为舆情.在面对突发的网络事件转变成舆情的现象时,既与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有关,又与大学生的数据素养有关.有效识别不实数据信息、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