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青春之歌》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逐渐转变成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过程,其中贯穿了她与三个男性的爱情.有必要从心理个性、内心活动变化、创作原型等方面来分析林道静成长路上的情爱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4):17-17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3.
林道静是三十年代一个女知识分子形象,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党的培养指引下,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有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是一部渗透着强烈女性解放意识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林道静的人生经历,作者着意从婚姻解放、理想解放以及人格解放三个潜在方面来展现和探讨作者的女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地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的实际锻炼,其成长道路就其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从一个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后,《青春之歌》的中心问题得到确认,有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成长史)问题被着重提出。批评家们讨论到林道静形象时,认为林道静的成长指认着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  相似文献   

7.
《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第一部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在广大青年读者中激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横纵两方面分析了林道静性格特征及成长历程,并论述这一人物形象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后,《青春之歌》的中心问题得到确认,有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成长史")问题被着重提出。批评家们讨论到林道静形象时,认为林道静的"成长"指认着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后,《青春之歌》的中心问题得到确认,有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成长史")问题被着重提出。批评家们讨论到林道静形象时,认为林道静的"成长"指认着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带有异质性色彩的“红色经典”,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主要得力于作者把主人公的精神和肉体完全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虽然林道静的“成长”是框定在其时的主流意识话语之中的,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相反,林道静的肉体与政治的结合,倒使得她因此而失掉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是统一的,具有国家寓言的意义。小说以她与三位男性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示了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她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通过男性的权威眼光界定和解释的,这又折射出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命运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成长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被客观化了。  相似文献   

13.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的生活为线索,通过表现她对共产党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从小说女主人公的性别角度出发,通过审视其在恋爱过程中倾心的各种男性人物形象,来探讨《青春之歌》中一个普遍的精神心理现象———恋父情结问题,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林道静恋爱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其精神父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华杉 《新读写》2009,(10):28-29
凡是读过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读者,都会对杨沫塑造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留下深刻的印象。林道静艰难的人生旅程,她由泪水和欢笑交织的纷繁复杂的感情生活曾经拨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身为作家的杨沫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15.
《青春之驮》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爱周运动、反映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林道静的成妊为主线.描写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颂歌。  相似文献   

16.
青春之歌     
1931年暑假。北平的高中毕业生林道静.实在不能忍受养母徐凤英的虐待和逼婚,终于离家出走了。她是地主家的女儿。其实也是佃农的女儿。地主婆逼她嫁给蒋介石的亲信胡局长(即特务头子胡梦安)当小老婆。她决定到北戴河杨庄小学投靠表兄。因投靠不遇。又遭小学校长余敬唐的暗算——想把她送给县长当小老婆.陷入绝境的林道静愤而投海自尽.被回乡度假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抢救,并经他推荐在小学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17.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18.
浙江海宁籍著名女作家陈学昭,是20世纪新女性中较早走自立自强之路并最终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典范。陈学昭精神与品格的形成,是"五四"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也与她成长中的精神导师——鲁迅、周建人等新文化知识分子在思想、人格和文学创作上对她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自我危机到本体安全——重读《青春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上编从杨沫的原生态人生经历——林道静的历史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文化道德观的差异——政治人生观的分歧、小说的再版修改等三方面着手,寻绎《青春之歌》被主流话语叙事所遮蔽的可能性语义。下编分析了杨沫早期和青春期的认同危机,从她的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换中诊断她个体内在的无意识冲动,即逃避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上编从杨沫的原生态人生经历-林道静的历史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化道德观的差异-政治人生观的分歧、小说的再版修改等三方面着手,寻绎《青春之歌》被主流话语叙事所遮蔽的可能性语义。下编分析了杨沫早期和青春期的认同危机,从她的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换中诊断她个体内在的无意识冲动,即逃避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