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学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3):49-53
古文字反正无别或倒正无别,是辨析古文字字形常用的重要规律,但不是所有的古地此规律。从甲骨文和加以分析,单纯表形的象形字,多可适用反正或倒正无别规律;含有表示特定意义的指事字、会意字一般不适用反正或倒正无别规律。 相似文献
2.
徐山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4(1):87-87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 ”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3.
程邦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2):88-91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 ”字。过去释为“ ”或“ ”,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 ”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 ”,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4.
徐山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1):79-80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5.
彭吉军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2):49-50,152
"彭"的声韵调历上古、中古、近代而变为"péng";字形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逐步定型;字义由初始义"鼓声"发展出一系列引申义、假借义。 相似文献
6.
7.
27 洗27.1 洗甲骨文作()(),[3]P·436字为甲骨文()所从,先说()字.甲骨文()、又作()(),或省作()、()、()、(),[3]P·674见卜辞(依小篆作歬,后隶作前,为洗之本字,说详后,为印刷方便,即作前) 相似文献
8.
周宏干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2,(2)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9.
10.
刘福铸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1):46-48
“昏”字,导体写作“(?)”.前者从氏从日,后者从民从日,对这两个字产生的时间先后以及它们六书解释问题,文字学家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新版修订本《辞源》“昏”字注云:“本作‘昏’,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昏’.”显然,《辞源》是把从民从日的字形看作本字,其产生时间先于‘昏’,采用的是避讳省形之说.我们以为,此说于史实不符,故仍有商辨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左民安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11):45-45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12.
13.
白冰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68-70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仕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0):13-17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7-7
本分析了“告”字的甲骨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16.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18.
对于“己”“已”“巳”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作业中经常用错。因此,我采用了下列的方法来区分。首先,将“己”“已”“巳”写在黑板上,接着,告诉学生:“这三个字都是由横折、横、竖弯钩组成的,看起来长得都像‘蛇’,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完全不一样。”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致很高。于是,我笑着说:“蛇口大开,自己的己(板书:自己)。蛇口半开,已经的已(板书:已经)。蛇口不开,巳时的巳(板书:巳时)。”这样就从字形上区分了这三个字。然后,我指着“己”说:“我们自己,应该敞开思想去接受新的知识,所以用大开口来表示敞开的思想。”我… 相似文献
19.
班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3):253-253
《甲骨文金文释林》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激成教授的遗作,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甲骨文考释34篇,铜器铭考释58篇,古文字考释理论性文章1篇,共400千字。胡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修养关照他的古文字研究,又以古文字研究中的所见、所获来充实、佐证他的史学研究。形成史学、古文字学交相辉映的学术特色。在古文字学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将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作为最原始、最直接而又真实可信的史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殷商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生产工具、社会生活、商业状况、宗教观念等阐述了许多新颖独特且极具学术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徐山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80-80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