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元 《甘肃教育》2014,(18):99-99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也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早就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而善于学习与批判正是"探新、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和必要条件.近几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不盲从因循,不"唯书""唯上",勇于进取,富于创见.我们认为只有点燃批判思维的"火  相似文献   

3.
燕蓬 《甘肃教育》2014,(13):97-97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思想性、工具性、基础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创新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自由",要"宽松",没有"自由",没有"宽松",就不会有创新。自由、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思路广阔,思维  相似文献   

4.
所谓"互动",这里指的是安排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动起来,是"形动"还是"神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材难易度和学生差异度的结合点上,巧妙运用好"互动",让各类学生都尽可能地做到"动"在关键处,从而创新语文课堂,优化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问"是创造的开始,"问"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作为工作切入点,让学生从被动地"答问"到主动去"发问",这样就一定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相似文献   

6.
张贴形形色色的"红星榜",是班主任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常谁表现好,就奖励一面小红旗或一颗小星星。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让"红星榜"形成持久的刺激并不容易。如何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我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以下是我所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定义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就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经验。一、创新教学第一步:革新教学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因此我认为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首先要创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的教学,那么我们就要变"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即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平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创造学习机会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要求教  相似文献   

9.
《海南教育》2013,(2):106-106
<正>本文将就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经验。一、创新教学第一步:革新教学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因此我认为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首先要创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的教学,那么我们就要变"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即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平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创造学习机会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要求教  相似文献   

10.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改变对"创新"一词的认识一谈起"创新",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不是学生们  相似文献   

11.
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能否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首先取决于教师怎么去"教",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如何去"学"。如果教师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必然也是枯燥的、僵化的,也就谈不上创新。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艺术性地教育好学生,这除了需要我们努力工作外,同时也需要我们认清当代学生的特点。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以往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可从头喊到尾"的教法不行了,教师不再是  相似文献   

12.
一、现状分析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问题解决",而未能对"问题提出"给予同样的重视,学生善于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不善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  相似文献   

13.
眼睛是视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人脑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眼睛:学生学习的发生需要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学习的发现需要学生的有心洞察,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有识创见.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机会"和多种"机关",使学生练就一双敏感、敏捷、敏锐的"火眼金睛",从而把所学的知识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4.
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然而,我国的中学数学却过多地关注了问题解决,长期忽视了问题提出的教学.导致学生只会做学"答",不会做学"问".我们不否认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但我们更强调问题提出的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主动积极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明、创造,而且也有助于当前的学习。没有创新,人类就不能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萌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6.
学生时代,我们一帮男生都很调皮,经常犯错误。每次犯错后,都为自己备了一套说辞,但每次都用不上。因为这位班主任每次都不等我们"交代",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了个透彻,然后把我们的内心想法再稍加分析,我们就摊牌了。走上讲台后,我也梦想能像他一样,具备"洞穿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或缺并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育人是为了更好地教书。一、联系实际,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创新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从这句话中足以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创新学习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而教师为"配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学生如果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旺盛的精力、敏锐的思路、灵敏的反应和创新的意识,那么说明这个教学过程是非常成功的。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创新的学习氛围。无论是提问还是练习,都要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积极诱导学生展开讨论。就拿产品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我想通过五个小案例,说说我对学生评价的一些零碎的想法和做法。一"剽窃"一段李镇西的博客内容。我顽强地认为,教育真理几乎已经被孔子、苏格拉底等我们的先人说尽了,可供我们"发展"的"创新"的空间已经不多了;现在一些所谓专家的"首创"不过是变着花样说着古人的观点,语言更现代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比如把"因材施教"说成"多元智能",把"温故而知新"说成"建构主义",把"教学相长"说成"师生互动",把"有教无  相似文献   

19.
一、"提问题"与"抛话题"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区别。说到"问题"和"话题",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无法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问题可能是很好的话题,话题也可能就是一个问题。似乎它们之间并没有特别界限。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问题可能成为一个话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一个话题。这就涉及到"提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成了一个以寻找答案为目的的提问者。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者,学习完全变成了被提问的过程。不要说有什么创新的思维,就连应付  相似文献   

20.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运用这一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