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成应 《青年记者》2009,(20):59-59
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策划成为一个重要的“撒手锏”。然而,为什么有的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够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而有的却事倍功半,效果平平?笔者以为,角度没选好是报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3.
“写稿不易、见报更难”。可“难”在何处?一些同志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埋怨编辑缺乏“慧眼”.似乎“难”是编辑造成的。于是我想:为何有的人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而有的写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却石沉大海,病根和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作对作品的推敲不够、考虑不周,给读留下了太多的问号。如果在发稿前将这些问号留给自己,并努力拉直它,那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4.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5.
间或收到一些新闻爱好者的来信,都诉苦说常为写不出稿子而犯愁。有的说,“我想好了一肚子话,可就是写不到纸上”。有的说,“一篇小报道,我足足憋了好几天,结果还是那两三行”。于是给编辑出了一个大题目:怎样写稿子?诚请“授方法,指迷津。”无可否认,这种学习新闻的精神可嘉,热情可赞。但我却要给泼点冷水:暂且放下笔  相似文献   

6.
经验性报道现状如何? 前不久,一位县委书记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当着许多新闻界人士的面尖锐地指出:“我觉得报纸版面上的很多经验性报道没有看头。经验性报道的目的是传播经验,推动工作,但是现在的一些经验性报道中没有经验,有的报道内容大大落后实际工作,没有学习借鉴的价值”。他说:“社会生活与改革开放是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但到了版面上却显得呆板干巴,令人不忍卒读,这真让人遗憾。”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上,常报道社会“闲散人员”如何如何,有的还指责“闲散人员”是“不安定因素”。我看完全篇报道,也没看明白“闲散人员”究竟是干啥的。既然报道中未具体讲明,我也只好“望文生义”了:“闲”者,无事可干也。但对“闲”也要分析,无非是两类人:一类如我者,退休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闲人。但这“闲”是我应当享受的权利,当属无可非议之类。二类是远未到退休年龄,无职业在家的。对这类“闲”在非议之前,更要慎重、细致分析:有的是单位效益不好放长假了,有的是破产买断了,有的是病退了,有的是尚未找到工作,当然,也有极个别挑肥拣瘦,高不成低…  相似文献   

8.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于“有无此事”的简单观察和“是真是假”的简单判断上,而不注重运  相似文献   

10.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比重很大,然而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前几年,我们曾力图通过规定每个版的发稿条数、增设各种集纳专栏、美化版面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不于在报道形式,而在于报道内容。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报纸上宣传的与他们想知道的或自身所感受到的不一致,有的距离甚远。读者最关心的、议论纷纷的“热点”,报纸上没有反映;有些是非一时不易辨清的“难点”,读者迫切期望探讨,寻求答案,而报纸却一言不发;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喜欢反面文章正面作,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12.
张力 《声屏世界》2010,(3):25-26
叫好就是叫座,叫座就是叫好,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可“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一旦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三届奥运会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今天重读当时的一些精彩报道,仍受益匪浅。但毋庸讳言,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0与零在报道许海峰为我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时,各报的新闻标题,都体现了“0的突破”的意思。但有的用“0”,有的用“零”,是否有些讲究呢? 0与零都是汉字,都可表示空位数。但零还有零碎等含义,而0却只有“空位数”一义。我以为,用0比较好。《中国青年报》是用“0”的。《羊城晚报》的标题是:  相似文献   

15.
晚报能不能抓经济新闻? 1992年7月,原市委机关报《宜昌市报》改办为《三峡晚报》之初,对上面这样一个本不该置疑的命题却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要提高晚报的可读性,让报纸完全“社会化”(意为社会新闻)。这种意见主要是针对以往经济新闻的宣传效果不佳,读者不满意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成份都有,但将经济报道的不耐看,缺乏吸引力,简单的归结于新闻对经济的涉足,就有失偏颇了。然而通过这分歧,却折射出我们经济报道上的一个盲点:即经济报道在宣传效果上的失败,究竟失败在哪里? 抓盲点:端正一个思路——把“能不能抓”换位为“怎么抓” 作为一张地处三峡热土上的党报,面对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抓经济报道,显然是被动、失策之举。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些年轻记者到一起常爱议论事业心这个话题,几乎无人不有自己的一番打算和雄心。无人不在悉心探求自己达到事业成功的道路。但是,我们当中时常可见的一些迹象却不能不引起我的深刻的反思。比如,有的人只热衷于写大稿子一鸣惊人,而对一些平凡的工作却不能认真对待;有的人急于求成,不愿下深入细致的功夫,甚至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写出“客里空”的报道;有的人一味追求新奇而忽视自己的报道可能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有的人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缺乏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而屡出差错等  相似文献   

17.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可是不真实的报道却时有所见。报道失实的类型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纯属向壁虚造,通篇失实。这反映了作者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由于采访不深入,粗枝大叶地看一看,问一问就写。这反映了作者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还有种情况也不能忽视,有的为了把报道写得“美”,写得“生动感人”,进行违背事实的渲染、夸大、添枝加叶。对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造成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