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评报道难,原因很多,传统的影响、权力的干预、旧观念的作祟、制度的缺陷等。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批评的艺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批评报道既符合政策,也没有失实,却引起了被批评者的强烈不满,反抗、告状、甚至自杀;有的批评报道不但被批评者本人不服,其他读者也认为批评不公,为之叫屈。这是何故?我认为,这与没有注意批评的艺术有关。批评的艺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问题。比如去年9月,万县市灯泡厂生产大滑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企业由盈利40多万元猛跌到亏损20多万元。工人们自发召开职工大会,要求罢免厂长,拯救企业。我们进行了实地采访,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难,原因很多,传统的影响、权力的干预、旧观念的作祟、制度的缺陷等。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批评的艺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批评报道既符合政策,也没有失实,却引起了被批评者的强烈不满,反抗、告状、甚至自杀;有的批评报道不但被批评者本人不服,其他读者也认为批评不公,为之叫屈。这是何故?我认为,这与没有注意批评的艺术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立场。批评报道首先把立足点和出发点搞正确。批评一个单位、一个人、一件事,要有法律和政策依据,要从有利大局、有利工作出发,着眼于转化矛盾,促进发展,不是闹意气,图发泄,求轰动,更不是以个人好恶次评不同意见者,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私利需要“曝光”来要挟、对付被批评者。无私才能客观,公正才能生威。确凿的事实。批评报道见报震动大、影响广,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压力大。这就要求批评稿件列举的事实要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假设、推想、臆断,不能有丝毫的水分和虚假。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必须重视掌握…  相似文献   

4.
批评性报道的法律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难,舆论监督难,这是所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传媒和记者的共同体味。 一是采访关。搞新闻批评,遭冷面孔,坐冷板凳。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三缄其口,当地领导“无可奉告”。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团体利益掩护,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记者采访起来千难万难。许多时候都是精疲力竭,无功而返。甚至一个简单的事件,记者也必须得花比平常采访多几倍的气力。至于在采访中记者受恐吓,被洗劫,挨打骂,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6.
坦率地讲,我做新闻记者,99%的文章都是做主旋律的正面报道,1%的文章是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尽管如此,一则“批评报道”见诸报端后,还是不免常常担心被批评者的白眼,以至找上门来要求“说个一二三”,甚至“法庭上见”云云。然而,今次这则“批评报道”,却皆大欢喜。2001年8月,因了解生态屏障建设科研课题的需要,我去阿坝州的理县考察、采访。在以题为《探密孟屯河峡谷》为题正面报道了理县上孟乡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后,仍食不甘味。于是,又以《乱砍滥伐逼近孟屯河》为题,写了一则“批评报道”,于9月21日在…  相似文献   

7.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8.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9.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报纸上的批评报道,其社会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对于批评报道的采访和写作,持特别严肃的态度,否则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为批评报道,直接关联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声誉,发表之后,立刻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人们会细心研读,热烈讨论的。特别是被批评者,更是以百倍的细心,千倍的认真,以“鸡蛋里头找骨头”的精神,寻找其中有懈可击之处。分寸不当或稍有出入,就会把他们本来就有的“恼羞”变成为“大怒”。他们会与报  相似文献   

11.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12.
政法领域的报道,因多为案件或突发事件,多揭露批评而使从业者险象环生,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新闻失真或违反相关规定,使供职媒体和记者的声誉受损,有的甚至与被报道者对簿公堂,教训深刻。避风险,采访前要判断政法领域的报道采访前要有一个判断,尤其是批评报道,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预测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中的主要矛盾、焦点内容和症结所在,初步判断其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最佳的作战方式,避免报道风险。现以笔者前几年对火车站地区治安混乱的一组报道为例说明。长期以来,郑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管理混乱,拉客宰客现象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勃勃生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社会生活显得多彩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不断发展壮大的事业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有的需要颂扬、提倡,有的需要完善、扶持,有的需要批评、抑制。一般说来,颂扬、提倡,人们乐而为之;完善、扶持,毕竟助人发展,人们也易于接受;而批评报道就难写了。说它难写,难就难在如何使报道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接受批评,从而躬身自省,重新奋起,轻装前进;难在怎样使有关领导者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拆墙脚”,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难”是不容易的,它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从记者本身来说,除了明确报道目的,讲究批评艺术,沟通与被批评者的联系外,选好恰当的报道内容也是缓解批评报道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批评的目的要明确,态度要端正。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增进团结,改进工作。 2.作风要踏实,调查要深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社会上的个别人想利用批评报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记者要小心,不要上当。 3.尊重群众,尊重被批评者。记者在采访时,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观点,申述,特别注意听取当事人中被批评者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搞批评报道,记者要有棱角,要敢于碰硬,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这是必需的。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搞好批评报道的首要条件。批评性的报道不仅要对报纸负责,更主要的是对被批评者负责。现在有的人犯了错误,不怕党、政纪处分,不怕内部通报,不怕罚款,甚至不怕追究法律责任,就怕报纸见报。因为报纸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被一纸传票送上法庭的记者屡见不鲜。经过对这类事情综合分析发现,其中有被批评者无理取闹的,但不少官司的产生是由于报道本身有毛病授人以柄造成的。这些报道有的是事实有出入、不准确,有的是提法、用词不当,有的是作者义气用事……鉴于此,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搞好批评报道的规律和技巧,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威力,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难,地方报纸的舆论监督更难。首先,地方报纸缺少中央媒体的权威性,某些被批评者要么对批评置若罔闻,对你不理不睬;要么对批评暴跳如雷,甚至找上门胡搅蛮缠,威胁恐吓。其次,地方报纸由于覆盖的地域有限,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在外面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的记者还未回到编辑部,各种说情电话已纷至沓来,导致报道胎死腹中。因而,从总体上讲,越是基层的报纸,舆论监督的环境就越不宽松,舆论监督的作用就越难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19.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20.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新闻批评是新闻界公认的最大难点,如何坚持和改进新闻批评,确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一个难题。其中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如何选题的问题。“西瓜”与“芝麻”比喻的是批评报道选题中的大与小。这里主要是指批评题材教育意义的大小而言,而不是指被批评者机关、干部地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