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良妻贤母"一词最初产生于日本明治时期,后来逆输入中国。它是近代日本持续近70年(1875~1945)的女子教育理念,经历了吸收引进期、回归改良期和极端变异期三个历史阶段。良妻=儒家女性观下男尊女卑、忠贞孝淑之妻;贤母=西方女性观下有知识有文化,具有教育后代职能的母亲。贤母观是近代儒家女性观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借助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以资产阶级自由观、人权观为武器,对中国传统的女性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从男女平权、国富民强、妇女解放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严复的女子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女权运动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充满溢美之词,到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急转直下,由赞美到蔑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窥视到中国文明自身存在的缺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消失。另一方面,与西方近代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和基督教文化的排他性密切相关。这两者都受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制约,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变化才是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逆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枫 《天中学刊》2004,19(6):95-97
把中西近代报业发展的形态相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的近代报业产生早、发展快,而中国的近代报业产生晚、发展慢。同时,中西近代报业诞生后在发展速度上也有明显差距,西方发展快,中国发展慢。中西近代报业发展形态的相异,与大文化观、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传播观念、商品经济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民权是反对专制的革命话语。中国近代民权观继承并改造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价值观,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含义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有不同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近代民权观呈现出以下特征:工具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民权的话语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民权是西方民主权利思想的本土化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蜕变而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扬弃西方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一、妇女观的衍变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观念的糟粕在近代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近代中国人对封建社会妇女陋俗文化观的批判与否定,直至部分被抛弃;与此同时,进步的女性文化观被传播和高扬,以致在中国人心目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实际上,乃是以缠足观、自立现、女学观、贤妻良母观为内容的一系列女性文化观念的新变化。(-)缠足现维新时期的康有为极力反对缠足,其妻女也不缠足,他指出缠足除了使中国成国际的笑柄外,也是使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种弱而国必弱,妇女因缠足而弱种,则国家之颓败是可想而知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为民富强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意义。文章对西方女性教育在古代、近代及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既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西方女性教育,也对推动中国的女性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最终要解决的是翻译观问题。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并对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欧洲近代化的源流之一,其女性观对西方女性的影响至深。追溯并重述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景观,是我们理解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脉的关键所在。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女性图像的传承与变异深刻地反映出,在最初的两个世纪里,基督教同情女性的倾向得到了大量女性尤其是下层女性的追随,使其在初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3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罗马当局开始改变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而转向利用;基督教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以剥夺女性平等信仰角色为代价而与罗马父权制化相妥协。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罗马女性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也导致了近代西方女性地位的整体低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占‘;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识之士在审视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中国思想解放之路。儿童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就促进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变革。文章主要以李圭、康有为、周作人、鲁迅等近代学者的著作为依据,从儿童性别观、儿童地位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嬗变,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梁启超重视文字阅读的普及,建立了“识字——阅读——理性”的逻辑关系;重视女性,肯定女性在塑造童年和保护童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强调要培养幼童的廉耻观。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中国落后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儿童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经历了全方位的变动,女性群体进入文学关注的视野和文学研究的范畴。近代历史上留有其名的知识女性数目众多,包括吴藻、秋瑾等人,她们才学斐然、关注民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的文学历程前后期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造成其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放足、兴女学及媒体等,从其变化不仅可以一窥近代中国女性观念的流变脉络,亦可得见近代中国社会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开始对外在的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天下”观的“世界”观。西方文明的冲击、知识精英们的思想转型、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外国语学堂的教育传播都为近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搭建了桥梁,并促进了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者以西方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为理论武器,揭露和抨击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提出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分居异财、家庭民主的婚姻家庭观,对当时的妇女解放、社会制度和风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