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人普遍以老大自居,他们对亚洲、对中国了解很少.但也有一些美国人发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其实是非常迷人的,偶或有对中华文化起源感兴趣的,河南便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麦加".  相似文献   

2.
与纸介质图书相比,电子图书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2012年,美国《出版商周刊》刊登了由GeM公司撰写、标题为《全球电子图书市场调查报告》的文章.以全世界的电子图书市场为考察对象,这篇文章可以认为是"开先河"之作.文章着重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电子图书市场的概况.文章强调指出,普及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国际性潮流,纸介质图书可以和电子图书共存共荣.此外,据美国舆论调查机构PEW的调查,当今在每5个美国人当中,就有1个美国人阅读电子图书;美国阅读电子图书的读者有阅读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月十八日,人民日报第六版上发表的范若愚同志的"谈谈美国大水荒"一文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国际专论,而且是一篇生动的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论文.文章的内容是分析美国的水荒,所根据的材料,是1957年12月11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一篇题为"美国大水荒"的文章.事情严重到这种程度:"一年中总有一个时候每四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没有水过日子".这发生在自然条件很好、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确实是  相似文献   

4.
调停日益升温的中日领土争端等将是希拉里访华的重要议题,同时,她或将重新解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鉴于美国要在亚洲提高话语权和重拾利益趋势的长期性,中国对其战略应着眼长远,积极应对,从容以待作为亚太六国行的第三站,9月4日至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造访中国。与此前的常规出访相比,是次访问颇显突然,直至中国外交部于8月28日对外发布该消息,美国务院此前"一反常态"地未对此行程透露半点消息。  相似文献   

5.
乔兆红 《历史档案》2008,(4):102-107
翻阅美国出版的有关中国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历史文献与著作,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十分贫乏.不仅一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知之甚少,即使某些研究亚洲与中国问题的专家与学者,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也非常薄弱.关于中国的西藏问题,一些媒体在报道时,不仅缺乏基本的常识,有的甚至带有意识形态上的傲慢与偏见.对于美国的西藏政策与"西藏问题"的由来,我们有必要进行历史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在其享有盛誉的《拔根者》开篇就写道:“当我想写一部美国外来移民史的时候,我发现外来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国史。” 前往北美大陆的移民最早主要来自西北欧国家,从19世纪中期起,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亚洲移民,华人是第一个进入美国的亚洲人。在肤色、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都与美国人相去甚远的亚洲移民,成为美国各种排外主义者排斥和迫害的对象,华人首当其冲。 艰难 华人迁移美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美国建国初期。1785年,三名中国水手乘“智慧女神”号帆船抵达美国。从1820年美国开始统计入境移民情况到1849年,仅有43名华人。在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前,“美国”二字在  相似文献   

7.
创办于1994年的美国《新亚洲书评》杂志负责人詹姆斯·波顿最近宣布,他将与东方之门出版社合作于1996年初推出亚洲国家的优秀作品。波顿说,亚洲图书在美国有着很好的市场,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荣获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美国引发了一股大江作品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许多出版社争相出版其作品。最新一期《新亚洲书评》成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评论集。他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要有一个机构来从事亚洲作品的介绍与出版,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据悉这两家机构将对亚洲优秀作品予以集中介绍,并陆续在美出版。  相似文献   

8.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向衡 《兰台内外》2014,(2):20-20
正所谓"东突",即"东突厥斯坦"的简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突厥"。其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至8世纪回鹘政权灭后突厥汗国,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突厥只是个语言学概念"突厥"虽已消失,但把它的名字留给了亚洲北部草原上那些语言与突厥部众大体接近的其他民族。草原南方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把这些游牧人统统说成"突厥人"。直到今天,突厥依然是个语言学概念,用来表述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  相似文献   

10.
首访亚洲三国,颇具克里特色。朝鲜半岛局势凸显危机,但对于有良好新开局的中美关系或许是契机,其中关键在于增进互动4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离开日本回国,完成其上任后的亚洲"首秀"。克里此次亚洲行为期三天,首站抵达韩国,次日访华,最后一站选择日本。与  相似文献   

11.
由于美国的加紧防范,对美国本土的攻击越来越难以实施,他们就把目标转移到许多亚洲、非洲国家,只要是有美国人的地方,都可以是他们的目标,都可以去打击美国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11月9—1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法国远东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共同举办的"船与人:亚洲古船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北京、宁波两地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法国、英国、美国、荷兰、丹麦、澳大利  相似文献   

13.
<正>从名字说起大概刚认识我的人都会好奇,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中国名字——龙梅,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有了第一个中文名字:伊丽莎白,因为我的英文全名是Elizabeth Brantley Turner,但我在美国并不常用Elizabeth这个名字,所以之后在北京读书时的一位好友为我选择了"梅"字,与美国的"美"音似,并冠以龙姓,因为我生于1976年,属龙。另外,"龙梅"还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人公之一,代表着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目前在亚洲设立了7个记者站,分布在东盟、南亚和东北亚地区。有关亚洲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年大约2800多篇,在各大洲报道中居首位。1998年《人民日报》有关亚洲的报道再次位居各洲首位。 亚洲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组成地区,它的繁荣与稳定事关世界的发展与稳定。目前作为世界上很多人注目的热点在亚洲,如:伊拉克武器核查、以巴和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关于朝鲜半岛的四方会谈、亚洲金融风波等等,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穿梭外交不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亚洲宁,世界宁”。中国是亚洲  相似文献   

15.
开放的中国信息仍然相对闭塞 “在美国有些文凭几乎100%无价值,有的实用价值很小,而美国现在有100多个假认证协会,即便是美国居民也有很多人搞不太明白,当他们(野鸡大学)向亚洲市场进军时,不懂的人就更多了。” 教育部一官员说,在如今这个学习型社会,想要学习是件好事,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但政府要有一定的把关。比如说美国的  相似文献   

16.
5月21日,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亚洲图书馆馆长、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协同负责人陈同丽教授带领的“2011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美方专家组一行5人,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湖南大学图书馆参观考察,并与湖南大学图书馆部分馆员进行了业务交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有线及卫星电视NBC公司的亚洲台在犹豫许久之后决定将其总部设在新加坡,与国家地理电视公司(NationalGeographic)合办一个新频道,以代替现有的NBC亚洲台。据NBC亚洲公司的总裁冯承光称。新频道将命名为国家地理频道。此举会使现有员工中75名香港雇员失业,在香港将只保留10人,负责在港的节目发行;而在新加坡将创造20个工作岗位,主要从事技术、后期制作、编辑和包装。但NBC亚洲台和CNBC称将继续维持目前在港的机构。这次决定把基地设在新加坡是出于方便协作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CNBC巳在新加坡落户,故NBC亚洲部移…  相似文献   

18.
成放 《新闻实践》2011,(6):75-76
正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美国。资深杭州报人、旅美作家阙维杭的新著《今日美国:痛与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美国,一个他称之为又爱又恨的国家。这是他十多年来在这个"花旗国"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赖斯亚洲之行能否修补华盛顿在亚洲受到损害的名声,验证还需假以时日。但赖斯此行传递了美国对亚洲近期的战术关注,以及长远的战略方向——既要肯定一个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又要平衡多个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最显著的有日本和台湾,最低在以色列,(Zimbardo,。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