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3.
贾岛是晚唐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风瘦硬劲峭而兼备奸穷平淡之风,后世学者皆以此为定论。然而贾诗特点不止此,其诗尚备精约之风格,无论是“推敲”还是“苦吟”;是思理的构建还是景物的摹写,均是精约之美的外显。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味道     
正老子的味道是平淡。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平淡即无味,而无味之味更加有味。对于老子的味道,许多人解读为言不尽义,也不无道理。但是我觉得王弼的解读似乎更为贴切,更为有味道。王弼说:“以恬淡为味”,他具体的强调了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曾翔的字“像小孩写的”一样,听到不少人如是评价曾翔的书法。我揣摸,像小孩写的一样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天真,另外一层是平淡。如果把天真与曾翔联系起来,必然想到“老夫聊发  相似文献   

5.
阮籍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前后相映生辉的两大大诗人,在他们所创造的风格各异的诗歌中体现出他们与玄学的内在联系,阮籍是一位崇任自然的玄学家,陶渊明深受玄学“独化”论的影响;玄学性情说使文学进篱一个情化、个性化的时代,阮、陶在诗歌创伤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性情说的追求和发挥;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阮、陶诗歌创伤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阮诗耻于言酒,陶诗津津乐道;阮陶代表了玄学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消极悲观到陶然自得。  相似文献   

6.
阮籍(210-263),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是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有《阮籍集》(或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行世。阮籍的思想前后有所变化。早期著作《乐论》以道家的“无欲”释儒家之“和”,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一定保留。在后来的《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清思赋》、《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他的思想则完全转到了道家的“自然无欲”方面,而对儒家的名教声色之美作了尖锐的鞭挞。  相似文献   

7.
朱红甫 《教学随笔》2007,(11):24-25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学生精炼严谨。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清人王筠也是这样主张,他说:“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蹦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英。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9.
品味平淡     
“平淡”.一个无趣的话题。但王旭慧同学却把“平淡”写得别有一番滋味。她用生活中的四种现象诠释“平淡”。富于哲理。引人思考,让“平淡”有了深度,让“平淡”不再平淡。在启发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创造不平淡的未来”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11.
近读苏轼《与侄书》,其中有云:“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不由联想到中学生考场作,尤其是高考作,总是成绩平平,读来也确实觉得词汇贫乏,语气平淡,醒目寡,平庸众,这样的章岂能得阅卷青睐。进一步联想到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指导,  相似文献   

12.
教育境界的高低是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提升教师教育境界是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散文易写难工。写人散文比起写景状物散文来,又多一些约束和难度,而写名人、伟人的散文更是难上加难。一难在于涉及名人、伟人,下笔心中惴惴不安,唯恐言语不当,有损伟人形象;二难写人散文贵在人物形象真实鲜活,稍有溢美掩饰,就使人感到虚假造作;三难在于伟人与凡人毕竟不同,以常人之眼之心去观伟人,终有所隔膜和距离,其中分寸感也极难把握,写得太奇异,似有伟人不食人间烟火之嫌,让人敬而不亲,写得太平淡,又仿佛与伟人名实不符,使人亲而不敬……等等难处,不一而足。故在历代写人散文中,佳作不多,精品很少,能…  相似文献   

14.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15.
朱熹认为,平淡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美学风格形态,经历了一个从摹仿到新巧再趋于平淡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平淡美的特质有三:平淡出于自然,这是平淡美的最重要特征。平淡中自有美丽;俊健豪放寓于平淡。从根本上讲,艺术风格的平淡之内在根源是朱熹标榜的道学气象,是人格精神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写章的人用支字表达思想感情,读看到的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字,他们靠想像,把字变成立体的画面,中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看社会,观生活,如雾里看花,朦胧美妙,绚烂多彩;评判时事、人生,大多书生意气,激昂慷慨。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必一味追求朴实,而应写出峥嵘气象来。  相似文献   

17.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常听同学们抱怨英文写作的三大苦恼:一是没得写,绞尽脑汁也凑不够写作要求的词数;二是错误多,单词拼写、语法句式错误连连,写的不少,得分不多;三是太平淡,表达方式枯燥单一,毫无文采,味如嚼蜡。此三类苦恼代表了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困惑,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种写作方法,在减少三大写作苦恼的同时,还会让你找到英文写作的自信和快乐。  相似文献   

19.
大干世界,绚丽多姿,缤纷的世界一样地善待每一个人,可每一个人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有些人吃喝玩乐虚度年华;有些人投机钻营每天都在做着发财梦;有些人却为官所累,夜夜都想着如何更好地去巴结上司再往上爬;有些人却默默无闻、心静如水,年复一年只想平平淡淡地“幸福生活”。我就是属于心静如水、平淡生活的哪一族。不过,在这平淡生活背后,我却换了一种方式,是在买书、读书、教书和写“书”中,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快快乐乐地过着那“知足常乐”的幸福生活,正在践履着“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20.
从侧面切入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