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S高校为例,对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调查分析专升本职教师范生职业能力现状和培养状况。结果表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教师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割裂、跨界协作欠稳固、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缺乏等问题。因此,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应以“三性”培养为主线,深化高本“三二分段”职教师资联合培养;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的契合度;以实践技能为重点,构建稳固深层的跨界协作培养模式;以双师素质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集中表现,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教师课程决策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对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网络通信技术支持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探索院校合作开展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注重城乡教师的协同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新趋势。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具有促进城乡教师自主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发展、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对话与协作、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以及课程教研能力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持续推进指向胜任力培养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俄罗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秉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俄罗斯高师院校积极探索“胜任力导向”的教师培养,构建由一般文化胜任力、一般职业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组成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的现实难题。俄罗斯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提出“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任务”为纽带组织教学落实行动导向,并以“任务完成度”作为胜任力评价工具,强调体现对话理念的师生双向“反馈”。  相似文献   

5.
加快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制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具体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细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内容,可划分为以教师职称与技术职位为基础的认定标准,以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为核心的认定标准,以实践经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为重点的认定标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是:健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提升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提升“双师型”教师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生态视域下的高职高质量课程具有整合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等特征。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固化、“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体系僵化等问题。建设高职院校高质量课程可采取如下路径:融合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打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壁垒,动态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推进课程有效实施;改革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保障课程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学论是高师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它需要超越“培养教学技术能手”的课程目标,需着眼于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培养职前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整体把握教学的能力、以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计划的严格培养和高质量的教学,对职前教师发展和形成这些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职业人文教育以其完整性和综合性构成职业教育的灵魂,促进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实现。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根据高职人文教育的特点,在实施中要强调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课程作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实现“新工科”建设教育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PBL教学模式与“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型发展方向完美契合。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的人工智能课程OKSCPA教学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技术师范类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连玉  赵宜珍 《考试周刊》2007,26(20):30-3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技术师范类院校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该课程强调培养应用能力的特点,本文结合技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针对当前该类院校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顺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关系,提出将教学内容分为原理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专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创业教育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相脱离;强调“教学环境”设计,忽视“学习环境”设计;以“教师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对创业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本文提出以建构理论为指导,构建在“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思想下,制定适合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培养方案;设计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建立配套的创业教育学习生态系统环境;注重在协作互动式学习体验中实现创业知识的意义建构的专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何以可能”是一个以教师自己的实践经历为素材开发出来的教师教育课程案例。该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就“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这一学习主题的课程研讨结论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的确具有助益校本课程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多方面的优势与作用,也存在可能加剧学校之间课程发展不平衡等弱点和局限;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要落到实处应综合顾及各种现实条件,切实提高课程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教师教育中的一项研究专题,在世界范围已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努力去达成。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包含着对教师的三个基本看法:1.教师是专业人员。其具体指标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专业成长。这里的“专业”不是把所教的“学科内容”作为其专业表现,而是把教师的“教育行动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学科知识为逻辑建构的教师教育类课程需要向以师范生专业获得为逻辑体系的课程改革转型。改革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以高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教育学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设计;其次是在对课程设计方法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步”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技术路线;最后是按照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设计了从理解与认识、感知与认同、内容设置与改革、方法选择与运用、评价与引导、反思与发展等六个模块。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之举。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为主体、以教育研究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内在逻辑。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疏离”、课程建设管理与改革未成体系、师资队伍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教育研究缺少整体化布局与统筹设计、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转向“群的思维”,推动高质量专业建设;转向“三级联动”,开展高质量课程改革;转向“综合能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转向“成果导向”,统筹高质量教育研究;转向“制度优化”,推动高质量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6.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如何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几年来笔者分别承担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5年制、(3 2)年制、2年制等不同层次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任务,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一、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教师在教学中对《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尚不能准确定位。由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教师认为既然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就应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在《建筑结构》课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有的教师又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必将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是摆在结构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2、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在学习《建筑结构》课时缺乏主动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把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中心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者作为专业领导者、服务指导者、课题研究者等一直支持、指导、服务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如何在引领他人发展的同时,让培训者自己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发展?为此,教师进修院校将培训者队伍的打造定位为学院的本体性核心任务,理论上研究培训者的专业结构,思考其作为“教师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实践中通过多元途径,加强其体验、经历和反思,引领培训者的专业发展。两者相结合,全力提升培训者的学术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测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教学。公共计算机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课时通常都不少于理论课时,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动手”去实践。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在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上机实训课中学生之间推行协作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能保持这种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计算机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料、共享教学资源;专业课教师与计算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计算机工具和专业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专业领域,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命课程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基础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进而提升其生命高度。新教育实验尊重个体的生命成长,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个性化课程,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和主要内容,强调共同体及其愿景的价值,致力于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将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构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在增强职业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工学一体化教师兼具专业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其教学能力的发展必然建立在作为专业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与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双重基础之上。技工院校教师正是通过参与专业与教育跨界实践活动的“做中学”和“行动中反思”,获得了关于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发展了教学能力。一、做中学:工学一体化教师的三类主要实践活动技工院校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学一体化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