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海英 《文教资料》2006,1(1):26-27
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的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达到自然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的剧作,作者通过普洛斯帕罗的形象展现出了基督教中所阐释的美德--宽恕、博爱、贞洁、节制.这些美德不仅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使岛屿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伊甸园一样美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青岛的城市文化充分符合和谐文化的要求。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其山海城的和谐一体及海洋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它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主体文化的蓬勃发展;它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和睦共处的市民文化及志愿文化之中。为使青岛城市文化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应更好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继续发扬志愿精神,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5.
李威 《教学与管理》2007,(12):100-101
一、音乐与传统和谐文化的联系 和谐的意思是指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应处于协调、适宜的状态。音乐其实与和谐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和谐首先来源于音乐起始于自然。  相似文献   

6.
考察汉字“和”与“谐”的构形,可以了解古人渗透于其中的意义,由此生发,可以了解古人的和谐思想。“和谐”二字之中,可以追寻古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二元并存,重视民主制度建设的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等和谐观。  相似文献   

7.
杨光 《教书育人》2011,(6):32-33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他的思想更是影响着其后的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其思想理念中的和谐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谐思想是孔子思想中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特别是当21世纪我们面临诸多矛盾与困惑的时候,面对诸多问题无从下手之时,其和谐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冲突和危机带来了一线曙光。  相似文献   

8.
《易传》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生和谐思想: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易传》生生和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自始至终暗含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指出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同人与人伦理关系相互制约而达到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真正的统一,即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自然才能达到非同一般意义上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国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心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微观基础,和谐心理创设彼此包容的人与人的关系,促成共生共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催生充满活力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调整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制度的层面上来把握。“和谐制度”指制度的构成、功能、机制,包括制度背后所反映的价值、文化、规范、组织等因素配置上的合理与融洽。和谐制度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整体方法论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可以调整和制约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制度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矛盾和永恒主题,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张泠 《现代语文》2007,(12):15-16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了他治国安邦的理想主张。孟子认为,统治者正确的执政理念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根本保证;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基本条件。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述,表现了他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的核心内容——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人本观、整体观、和谐观和经权观。和谐观是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本文拟就东方管理思想的和谐观在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分析其对跨文化管理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璐 《文教资料》2020,(8):85-87
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过程中,董仲舒可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赫赫有名的主张,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思想做了铺垫。除此之外,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贯穿了全篇。  相似文献   

17.
《暴风雨》作为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生涯最后一部独立完成的作品,被视为莎翁“诗的遗嘱”.由于欧洲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时包含了浓厚的基督教意味和人文主义思想,并具有相互交织又相互矛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变通和谐三大方面。《易传》作者通过对《易经》占筮的解释,将自己的社会观、天人观和变通观融入《彖》、《象》、《文言》、《系辞》等"十翼"之中,并在观察、思索自然和社会万事万物纷纭变化的基础上,表达了要实现和谐长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东晋诗人陶渊明,用文学作品构想和描绘了桃花源式的和谐社会,图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体现了人性、人情和风俗的和美。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察到陶渊明的思想中潜藏着强烈深厚的“和谐意识”。“和谐意识”是其复杂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和谐观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庄子和谐观中所蕴涵的追求"天和"的平等精神、追求"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却又包容着进步的、积极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