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颖  赵云 《广西教育》2013,(27):172-173
分析我国场馆后续利用现状,并以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为例探索大型体育事件结束后的场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最为担心的‘后奥运’问题是场馆的利用。”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场馆利用是历届奥运会在结束后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奥运场馆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将造成场馆建设中巨额投资难以得到回报。  相似文献   

3.
张凯 《考试周刊》2012,(46):119-1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我国篮球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这对现有的篮球场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安康市篮球场地资源总体质量较好,但是室内场馆偏少,并且室内场馆有偿开放导致大多数市民不愿花钱消费进行锻炼。作者通过研究对安康篮球场馆资源利用与开发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应该尽快制定政策,对室内篮球场馆有偿开放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学校场馆有偿开放有法可依;在新建场馆或改扩建场馆过程中要考虑全民健身的需要;安康市篮球场馆在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应该积极吸取其他先进城市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结合安康市实际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对于已有的场地场馆进行扩建或改进。  相似文献   

4.
从国外和国内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足球之乡"——梅州市中小学足球场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足球之乡"中小学足球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小学足球场馆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实地调查法等,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形遗产的赛后保护、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城市遗产、环境遗产、场馆遗产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有形遗产。因此,应做好冬奥会举办城市、场馆和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做好赛后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网络,协调冬奥会场馆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优化场馆赛后利用和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世博会场馆建筑是世博精神的具体表现者,各种特色鲜明的建筑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息息相关。如何让这些场馆在世博会后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实现可持续利用,便成为各界最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历届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实践,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对上海世博会场馆后续开发利用进行了一系列设计,以实现世博会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广州为举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投入了巨额资金,新建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58个(含训练场馆),以满足亚运会的需要.为举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而建的场馆,赛后一部分将作为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场所,大多数场馆无疑都要大力开发利用为市民锻炼、健身,作为大众健身的场所,真正体现其为民所建,为民所用的目的.大型运动会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必须通过开发、开放,全面利用,以达到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促进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深圳为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满足赛事的要求,在盐田区新修建了包括沙滩比赛场地的综合体育中心,场馆的建设无疑为盐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后一部分场馆将作为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场所,而大多数场馆无疑都要大力开发利用为市民锻炼、健身,作为大众健身的场所,真正体现其为民所建、为民所用的目的。大型运动会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深圳盐田区体育场馆必须通过开发、开放、全面利用,达到真正体现社会、经济价值,促进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发挥功能,体现价值,为城市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9.
为了规避目前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保证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体育场馆建设的顺利进行,对第七届农运会场馆开发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场馆建设前,预先进行场馆发展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农运会场馆规划采用后续利用的超前考虑模式,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保证农运会体育场馆项目顺利进行,对农运会体育场馆项目进行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定性分析,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给北京留下一系列遗产,包括:物质遗产,环境遗产,精神遗产等。这一系列遗产里比较受重视的就是场馆,它们将如何利用一直是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把体育场馆开发成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就是对它们的一种利用形式.本文将以奥运前后观光型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奥运场馆运行模式、观光型体育旅游社会文化基础、奥运会新建场馆与人才培养、新建场馆对体育旅游支持系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分析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对北京市观光型体育旅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贫乏,且场馆开放也不够规范,有偿开放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利益;高校场馆资源的利用与场馆自身的条件设施、思想意识、管理水平有关;资源开发的赢利效果受场馆条件和经营思想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展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并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外场馆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其开放的环境、丰富的体验感和交互性能有效破解当下说教型、外在化的德育困境。以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上海市野生动物园等校外科普场馆为例,探索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方法。借助场馆中丰富的生命教育题材,以“微主题”活动模式实施具有生物学特色的德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主场馆江西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场馆现状和赛后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利用等方面,发现体育场馆利用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不够、交通不便等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优化七城会后体育场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场馆学习环境不同于学校的课堂,其展品信息丰富、专业性强,同时由于受场馆设计理念和展示方式的影响,使得这些资源处在复杂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蕴涵在其中的课程资源,如何将这些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学校学科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上海昆虫博物馆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5.
科普场馆是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如何利用科普场馆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和体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文章依托北京科学中心的部分资源,以"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挖掘驱动性问题、设计课程内容、评价及反思等方面设计了馆校结合课程,梳理与探讨了基于场馆资源开发、设计高中地理课程...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科技馆是一类独特的社会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类场馆的教育职能逐渐超过收藏、研究,成为首要职能.近年来,发生在这类场馆中的非正式学习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但相比大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场馆环境中的相关学习设计实践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如何使设计环境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是场馆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按照基于设计的研究框架,设计家庭参观学习单作为干预手段,研究其对参观行为、参观者对展品使用、参观者对展品理解的影响.通过两轮学习单的可用性测试以及一轮对照试验,研究者发现学习单的使用会影响参观行为.设计适切的学习单能帮助参观者更好地利用场馆资源,理解展品内容和主题,同时也有助于场馆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范莹莹 《高教论坛》2014,(10):88-90
在分析高校场馆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高校场馆"双重管理"的创新型管理模式,旨在探索更适合高校场馆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场馆管理水平,使高校场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场馆教育人员为推动科技场馆等非正式学习场所发挥教育功能承担着关键角色。以推动科技场馆教育工作专业化为目的,选取23名场馆教育人员(来自全国五座有代表性的科技场馆)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探索了场馆教育人员对场馆教育工作胜任特征的基本认识。结果表明,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认同的胜任特征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教学论知识和内容性知识)、专业能力(创造性、学习力、灵活性和自我反思)、专业技术(交流技能、教学策略和写作技能)和专业态度(责任心和承诺感)四个方面。本研究可为规范场馆教育工作,制定合理的场馆教育人员招聘、培训和评估计划,提升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体育场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同时针对重庆市体育场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重庆市体育场馆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可行性,旨在为体育场馆的空间规划布局和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提供参考,推动重庆都市精细化管理,构建"数字化重庆".  相似文献   

20.
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中虚实融合的展示与互动功能愈发完善。但由于场馆学习活动内在的特殊性,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场馆教育的今天,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信息化条件下场馆学习的基本特征、发生条件,结合文化传承使命提出了场馆学习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归纳了场馆学习活动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