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时……     
那时,我们庆幸自己还年轻。那时,我们年轻的视线追逐着变幻的风景。那时,我们开始喜欢发呆,喜欢嘲笑自己的扭曲。那时,我们哭着笑着叫着闹着,郑重其事地迎接所谓的成长和思考。那时,我们16岁,高中生活的第一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样描述成长这样既严肃又复杂的话题。小时侯,我这样理解成长:某天爸妈不在家,自己主动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大声呐喊——“今天我真高兴,能帮父母做事了,我长大了!”而现在的我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动不动就大哭一场,不再乱发脾气;我变得宽容起来,习惯换个角度为他人着想了;我也在某…  相似文献   

2.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的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话题兴趣很浓。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朋友的特征?”我说没有。  相似文献   

3.
远离网吧     
网吧就像毒品,只要你一碰见它,它就会把你牢牢地吸引住。我哥哥还小的时候,经常去网吧,那时,我不知道网吧对人有害。有一次,我对哥哥说:“哥哥,你可以带我一起去网吧吗?”哥哥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哥哥把我带进了网吧,我坐在电脑前,带上耳机,耳朵里总是听见骂人的声音,我心里想:骂人是一种坏品德,网吧里可能有些“坏人”。我越想越害怕,赶紧走到哥哥身边,对他说了好多好话,才把他从网吧里叫了出来。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了。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起重大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少年,他才14岁,就离开…  相似文献   

4.
(转下页)“当初怎么会生出你这个不听话的儿子!”父母摇着头,一脸无奈的样子;“你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老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有什么了不起?反正是破罐子破摔。”我这样对自己说。生活也就是这个样子,它对我冷眼相待,我又有什么必要去笑脸相迎呢?初上高中时,因没考上重点高中,我不禁感到心灰意冷。父亲的斥责在我眼里成了唾弃,母亲的鼓励也被我视为唠叨。一种难于道明的青春年少时期的叛逆使我开始憎恨这个世界,开始与自己的父母作对。虽然那时我才16岁,但那个时候,父亲的巴掌和藤条已无法再勾起我一丝的惊惧和恐慌。善良的父母实在…  相似文献   

5.
我上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雷诺兹先生布置我们就对生活的认识每人写一篇富有创意的作文。我那时17岁,对一切事情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我选择了“为什么许多事会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这个主题。那天晚上,我把困惑我的有关生活的问题写了下来,我发现其中许多  相似文献   

6.
中考失利,我被推进一所并不心甘情愿的学校上高中。带着失望的灰色心理,我无精打采地开始了新学校的生活。我们的新班主任,一个还有几分稚气的二十几岁的“大孩子”,更加使我失望。可有一天,在我的作业本上见到他一行醒目的大字:“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恒,振作起来,成功属于你!”那时,这样的理解、关心和鼓舞,我是多么需要啊!父母没有给我,他给了我。  相似文献   

7.
高中的时候,在远方工作的哥哥说:“世界上有一个永远也无法走出的地址,那就是家。”那时的我听了,心里暗暗地想:“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家, 走出这片地方,走得远远的,自由自在地飞翔。”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生活,这使得女儿5岁时就能离开父母一个人在省体工大队体操队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7岁时就学会了烧饭、煮蛋等家务事。而这一切又缘于一次女儿找爸爸带给我的启示。那时女儿才4岁,还在市体校训练。一天,我因有事,就通知她爸爸去接女儿。但到了6点半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她爸爸是“工作狂”),还是自己去了。一到那,孩子正  相似文献   

9.
凤凰之恋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15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 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城市里,我却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沈从文《边城》  相似文献   

10.
披肩长发,齐膝大衣,紫色毛衣搭配一条米色的裙子,25岁的王小玲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职业女性的气质,身上还让人感觉到一种特有的小资情调。然而,现在的她却是“北漂一族”。离开北京两年之后,小玲又一次离开家乡成都,回到了北京这个曾经上了四年大学的城市。“2005年啊,首先当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考上研究生啦。”离考试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这是小玲眼前最为现实的目标,也是她目前生活的重心所在。“决定辞掉工作准备考研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个个都说我傻。在他们看来,这样的选择是不可理喻而且代价很大。”小玲的家乡成都是一个非常休闲,适合生活的城市,生活节奏比较慢, 很多人都在慢条斯理地安排和享受生活。在成都的日子里,小玲尽情地享受着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安逸,而每月数千元的不菲收入也使她能够轻松过着“小资”的生活。“有时间的话我会去逛街、泡水吧、美容健身。其实像我这样的女孩挺适合待在成都的。”  相似文献   

11.
意在不言中     
生:最近,我读冰心奶奶的《小橘灯》,当问主人公家人时,文中这样写道,小姑娘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想问: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为什么这样说话?  相似文献   

12.
本期“天地英雄”主人公佟丽华作客中学生天地曾有人作过一次调查,搜集了上百名15岁孩子的职业梦想,发现被15岁孩子寄予最多梦想的职业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警察,而是——律师。有个孩子这样写道:我喜欢他穿着西装、带着金边眼镜据理力争的样子,律师是捍卫法律的人,是维护尊严的人,他就是正义。与律师面对面记者:能对我们的中学生读者谈谈您的学生时代吗?佟丽华:我出生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民。在贫穷的生活环境中,每次来自亲戚的帮助都让我感动。那时我就想,我长大有了能力,也要帮助别人。1991年,我以…  相似文献   

13.
<正>佳作场父亲的老家父亲突然决定离开那个我生活了十年的余湾小队,搬到位于淮河北边的老家——张湾。印象中好像当时有很多人来我们家游说,说那边连宅基地都没有,干吗这么匆忙呢?那时父亲反复对姑姑讲过的一句话,我仍然记得很清楚:“那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老家啊!”现在想来,这或许与父亲年轻时大病过一场有关。归根,让他有更踏实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他几岁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议题兴趣很浓。譬如和中国来的记者谈中国问题,或者和美国记者谈洲际局势,15岁的他都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华人朋友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吴靖怡 《留学生》2011,(4):48-48
2010年8月,我作为浙江省“学生文化特使”赴美国交换学习,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纽曼高级中学(Cardinal Newman High School)。虽然是第一次离开家.年龄只有16岁,但我很快适应了美国学校生活,还在课余时间开展了社团活动。  相似文献   

16.
我永远忘不了那年那个温暖的夏日。那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她才36岁。下午,一位警官找到我父亲,请他允许医院用我母亲的大动脉血管和眼角膜。我当时就震惊了,哭着跑进了房间。当时我只有14岁,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我所爱的人拆开。但是,我的父亲却对他们说:我同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她?”我向他尖叫着,“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也应该完整地离开。”“琳达,”父亲平静地说,同时伸出胳膊抱住我,“你能给出的最好礼物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妈妈和我在很久以前就决定,如果在我们死后,我们能对别人的生活有所帮助,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一个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五岁丧父。我和弟弟在母亲的抚养下,勉强活了下来。那时,我连“上学”的念头都不敢有,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后,12岁的我才和9岁的弟弟一起上了小学。由于生活所迫,我们一边上学,一边下地种田,读书的  相似文献   

18.
骄傲的光彩     
那年那个温暖的夏日,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她才36岁。下午,一位警官找到我父亲,请他允许医院用我母亲的大动脉管和眼角膜。我当时就震惊了,哭着跑进了房间。当时我只有14岁,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我所爱的人拆开。但是,我的父亲却对他们说:“我同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她?”我向他尖叫着,“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校园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  相似文献   

20.
很难用确切的语言去描绘一个 16 岁的女孩子,她既是浪漫而富于幻想的,也是现实而多愁善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会做出傻事。我刚好 16 岁,就曾做过这样一件傻事。暑假的一天,我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父亲的记事簿。随手一翻,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菲菲生日,9月6日”。旁边有这样一个名字:“李菲倩。”那一定是个女性!她是谁?爸爸为什么称她“菲菲”?一团疑云在我脑海中升起。也许人天生就有探人隐私的好奇心,我继续看了下去,发现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爸爸曾两次去过“菲菲画室”。画室?那她一定是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女子了。不知为什么,我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