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听琴     
1 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的随着其余的儿童,时时地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2.
听琴     
陈源 《大中专文苑》2008,(11):63-64
1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7岁入学,他是个听话、学习专心的孩子。这是英国中部一个叫斯特拉福的小镇,镇上常有一些剧团来演出。莎士比亚的父亲是镇上较富裕的市民,因此,莎士比亚经常有机会去看演出,而且越看越喜欢看。一次,看一出戏,许多观众说不好看,中途纷纷退场。小莎士比亚则与众不同,他一边聚精会神地看,一边默记剧中老臣的台词:“只有正义才会永垂不朽,邪恶绝不会根深叶茂。”他觉得这句子很美。不久,学校来了一位喜欢组织学生演剧的老师,这可把小莎士比亚乐坏了。同样,这位老师很快也发现了小莎士比亚,认为他是块当演员的料,让他饰演剧中主角。小莎士…  相似文献   

4.
明天就要嫁给他了,再想一想,你爱不爱和他在一起的那种生活?因为你不是嫁给一个人,你是嫁给一种生活.爱情是"此时此地",事关现在,婚姻是"从此以后",事关一生.kgkg冲动的时候,你说"我们结婚吧",结果也许你发现,你嫁给了无数个等待的夜晚,嫁给了只播足球的电视,嫁给了一堆臭袜子和脏盘子……kgkg.kgkg.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他的悲剧创作,一般都认为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低潮和破灭。这是符合莎氏悲剧创作的实际情况的,但不是对莎氏悲剧创作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有的评论者虽然指出了莎氏悲剧中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批判,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容易使人因此产生疑问,即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时期,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却反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歌德有篇关于莎士比亚的评论文章,其名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就会有道不完的哈姆雷特。这是由于,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三十七部诗剧中,“四大悲剧”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哈姆莱特》则是其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思想特点和艺术成就;而且,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一典型人物被赋于的丰富复杂深刻的性格内涵,也的确给后人创造了不尽挖掘的条件。自从莎氏的《哈姆莱特》问世后,关于它的评论文章浩如烟海,有人统计,平均每十二天就有一部关于该剧的论著问世;其中对主人公性格的论述更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近年来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考察了莎剧与圣经版本的关系以及莎剧中丰富宗教内容的来源。不仅表明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更力图说明他主要受哪些圣经版本的影响;同时还深入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宗教礼仪,考察莎士比亚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圣经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纵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其中存在的意象多种多样,如视觉意象、神明意象、正义意象、动物意象等,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不但生动描写出生活在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也显示了莎士比亚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更拓展和丰富了剧本的意义和内涵,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约翰·德莱顿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也许还有古代诗人中具有最大和最全面心智的人。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你还能感觉到它。"①其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当今学界却罕有专文对此问题做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水意象在莎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拟对其剧中水意象的最为主要的类型———暴风雨意象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剧作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莎剧中小人物对莎氏悲剧主题的作用,指出其有两点作用:一、揭示主题;二、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2.
天堂的启示     
当你口渴的时候,也许水就是你的天堂;当你疲惫的时候,也许床就是你的天堂。上帝给予了每个人自己的天堂。曾经,有一个故事使我沉思了很久,它讲述的是一个人曾迷途在沙漠,一场沙尘暴令他失去了一切,在他绝望的时候,他在口袋里发现了一个青苹果,他喜出望外,不断地疯狂尖叫“:我还  相似文献   

13.
正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上小学,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母亲没有打骂孩子,临睡觉的时候,母亲对孩子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字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孩子再也没迟到过。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莎作伪造者是18世纪艾尔兰德父子,年仅18岁的小艾尔兰德在收集研究莎士比亚遗物遗作的过程中,出于好奇心,开始伪造一批批所谓的“莎士比亚遗稿”。1795年,他创作出戏剧《沃提金王》,并宣布这是从莎氏的遗稿中发现的。剧的内容是写5世纪时英国一位篡位国王,邀请朱特人帮助他御低外族的入侵,并娶了他们首领亨吉斯特的女儿罗维娜。老艾尔兰德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罗维娜向沃提金敬酒的绘画,从而激起了小艾尔兰德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在中小学呆久了,“夸奖”便会被练就成一项坚实的基本功。因为普教界普遍迷信“夸奖”乃是促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利器”,以至于“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成了流行于中小学的一句名言。有位叫卢勤的儿童教育专家更是将教师对学生的褒贬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顺理成章:“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决,当你说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  相似文献   

17.
天堂的歌声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做人不一定也是成功的,而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也许做人很成功。但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只看他的事业。他的事业辉煌,我们就喝彩,拿着放大镜去发现亮点;他的事业黯淡,我们就不屑,在显微镜下寻找过错。很多时候,我们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正如一漫画家所说:“若能及时抵达,一般人就不会在意你是怎么来的。旅途如此,仕途也一样。”当然,事业的成功标志着一个人的价值。但如果你由此推断说,一事无成的人没有价值那你就错了。19世纪初,美国人约翰·皮尔彭特从著名学府耶鲁大学毕业后,遵从祖爷的意愿,做了一名教师。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天堂的歌声     
岳强 《教书育人》2005,(11):61-61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做人不一定也是成功的,而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也许做人很成功。但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只看他的事业。他的事业辉煌,我们就喝彩,拿着放大镜去发现亮点;他的事业黯淡,我们就不屑,在显微镜下寻找过错。很多时候,我们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正如一漫画家所说:“若能及时抵达,一般人就不会在意你是怎么来的。旅途如此,仕途也一样。”当然,事业的成功标志着一个人的价值。但如果你由此推断说,一事无成的人没有价值那你就错了。  相似文献   

19.
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事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环、小女奴。张晓风在《一个女人的爱情观》里这样说。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爱人的全部想象与憧憬。世上的男人千千万,哪种才是适合你的那一款呢?也许,在你还是孩童的时候,一切就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20.
曾听过一句玩笑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还是不行,就看我看你行不行!”细品之下,觉得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尤其是放在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