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这显然与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这显然与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既要尊重学科规律,研究切实方法,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性向主动多元性的转变,又要摒弃形式主义的冒进。这样才有可能切实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有可能转变事倍功半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课堂的有效教学,既要加速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发展,又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历来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考试命题要注意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这样,考试作为一种较公正、客观又严格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既是教师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能力展示机会的具体行为,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且进一步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的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双基"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等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评价并关注其效率呢?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练习评价是实施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励学生自我纠错,自我发展,寻找练习评价的有效策略,是我们语文教学评价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写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基本训练,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运用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写字教学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才能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本文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阐述了利用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写字品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韦秀芹 《现代语文》2005,(12):49-5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要重视显性目标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目标的评价."新课标还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考评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要想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高涨的情绪,对语文有一种渴望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新课程实施评价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发挥评价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诗意的评价氛围。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艺术追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历来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考试命题要注意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这样,考试作为一种较公正、客观又严格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形式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考试命题应凸现“五性”——人文性、整体性、工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考试命题与课程改革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过程,同时提高诵读教学上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经典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和提高经典古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够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但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作,要尊重学科规律,研究切实方法,而非形式主义的冒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重视定量分析,更要重视定性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它往往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重要作用。那么探索有效、多元化的数学评价方式,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就要求教师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快乐自信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不够,即使有评价,也只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方式来呈现,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自主进行有效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合作,努力成才。这样,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其评价自然高,成绩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了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和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找准新知生长点,把研究的问题依托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任莉芸 《考试周刊》2014,(54):11-12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丰富想象,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施语文多元化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乐于多角度、多主体、多标准、多方式来评价、观察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使语文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