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希腊人对问题刨根究底追问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在政治及其本质的研究中。在柏拉图揭示了“城邦政治”的本真意义:以整体善为价值理性的正义的“公共生活方式”后,城邦政治研究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动物”的命题,其包含着政治生活何以可能的深刻追问。他把在城邦里生活的人、政治社团,通行的道德习俗和奴隶制度都看作自然演化的产物,而把“正义”、“至善”等当作“和自然相一致的生活”法则,构建了城邦自然主义政治理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答卷人:王怡(上期每月一卷制卷人) 1.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治”和“法制”有什么区别,“法治”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吗? 一般认为,“法治”(rule 0f law)是指一种法律的统治,意即将法看作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一种现实力量,一切国家权力必须低于它,服从它,并来源于它。而“法制”(rule by law)是指一种借助法律进行统治的方式,这是把法律看作一种工具,一种比其他统治手段更符合理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动机缘于当代西方思想家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在对欧洲传统理性的失落和人性沉沦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对人类价值信念的回归,并重建人的“现实主体性的存在”1。直至今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世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日常生活世界”,李文阁把它看作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一、教师生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要理解教师的生活世界,首先就要了解人、生活世界、教育…  相似文献   

4.
刘浩 《文教资料》2007,(8):168-169
一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超自然的,聚焦于上帝,把人看作是神创造的一部分;自然的,聚焦于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的,聚焦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了解自己、上帝和自然的出发点。人文主义的信念是: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有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人文精神”产生于16、17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最初的涵义就是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以人的愿望反对精神禁锢,追求真实的、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清代学者程廷祥先生认为:“古昔之于诗也,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教学的角度,在更深的意义上提出。“令学生吟随,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②循着这种途径进行朗读,可以使朗读进入更自觉的境界,可以使体会更深入,使表达更准确,使学生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  相似文献   

6.
    
死是谜。有人把生也看作一个谜。许多人希望知道生,更甚于愿意知道死。而我则不然。我常常想了解死,却没有一次对于生起过疑惑。世间有不少的人喜欢拿“生是什么”、“为什么生”的问题折磨自己,结果总是得不到解答而悒郁地死去。  相似文献   

7.
我们究竟为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究竟为什么工作,为谁而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人是为了自己而工作,一些人是为了别人而工作。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快乐时,生活变得美好;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任务时,生活就变成了奴役。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杰克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了1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要跟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问道:“你把那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做国际贸…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人从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或相互对立,而是把人看作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审美领域我们将之称为“宇宙情怀”。这种“宇宙情怀”在传统山水美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正是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9.
朱超 《现代语文》2007,(7):13-14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而土张把人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唰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  相似文献   

10.
难题     
班级生活好像音乐,也常有插曲。 请看:插曲1 开学初,我班有6把扫帚,如今仅剩下3把。“3”,真不是个吉利数字!为了它,班里常常发生“战争”。  相似文献   

11.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13.
沙地里的匍匐前进,凌晨三点的紧急集合,射击场的真枪实弹……你还记得短暂的军营生活发生过哪些难忘而有趣的小插曲吗?请看本期“军训中的十二星座”中同学们都有什么精彩瞬间吧!  相似文献   

1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人把阅读看作是生活的需要。克林顿掀起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布什提出“阅读优先”方案,就连布什夫人也帮助丈夫推行“阅读阅读再阅读”计划。而美国的孩子10岁就可以打印出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五、六年级就可以解答关于“二次大战”的作业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国的语文教师,读到这则消息,内心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5.
尤匡青 《陕西教育》2009,(5):34-34,3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发展需要互动,互动必须合作,真情的合作将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中,学生调动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堂必然出现一个个“小插曲”。  相似文献   

16.
闲暇教育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怎样理解和谐呢?在中国思想史上,和谐思想早就有之。“和谐包含中和、协调、中庸、适中、平衡、秩序与完美之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著名的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把和谐看作是宇宙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可见和谐是对人而言的,也是人力可为的。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和谐的自我,即人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其次,和谐社会意味和谐生活。人是生活的人,要生活,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这使得我们的生活首先是工作。但是人还要有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的生活又不能仅仅是工作,还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段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本质概念,为我们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理论基础。他告诉我们,研究人的本质,探讨人的问题,不能把人看作是离群索居的动物,也不能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关系而生活的抽象的人,而是要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把人看作现实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就是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显示出  相似文献   

18.
沙地里的匍匐前进,凌晨三点的紧急集合,射击场的真枪实弹……你还记得短暂的军营生活发生过哪些难忘而有趣的小插曲吗?请看本期“军训中的十二星座”中同学们都有什么精彩瞬间吧!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或烦闷的体验。语文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可忽视。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同学不喜欢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讨厌的事,总是敷衍塞责,应付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多读一本书,少读一本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一二个月的语文课不上,也不感到有什么损失。对语文课不是“心驰神往”,而是“恹恹欲睡”。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语言”之说虽已广为习用,但人们仍不习惯于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建筑似的“纯”艺术,有人把它看作为一联串不可名状的“符号”的堆积,即便是认为音乐是某种语言的人,也觉得它是一种不明确表达具体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象征性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因此,所有用口汇语言或文字语言去解释音乐形象的尝试,都常被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