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学是思维体操,数学教学活动基本是一种思维活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全面、系统:在整体中进行应用研究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设计时,不应该脱离它的母体———思维结构这个整体。思维的整体结构应当包括以下各因素: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思维中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站在思维整体性的高度,有一个明晰的宏观思路。一般而言,这个宏观思路应该是:(1)使学生有明确…  相似文献   

2.
思维系统的自组织:一种认知结构建构观●袁维新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学生是如何建构认知结构的?笔者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建构过程,就是大脑思维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本文试图在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思维系统的自组织机制...  相似文献   

3.
认知结构优化与系统思维方法之探微郑州师范学校李灵芝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系统化结构化的高度去掌握知识,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则是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4.
徐甘澍 《考试周刊》2014,(28):53-53
思维作为认知的核心成分,其发展水平决定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就数学思维的理论概念,高中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思维受阻成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学习题课教学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对章节中部分内容进行的小型回顾性教学活动。它既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一些概念、性质、公式进一步深化、巩固;又可以把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处理问题。因此数学习题课也是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属于认知过程,思维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里,应该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兼顾这两者的关系,也谈不上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认知发现学习”与“三棱思维结构”理论是历史思维课堂的主要理论依据。历史思维课堂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分五步进行:设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教学目标;创设面向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发促进历史思维水平进阶的认知冲突;展示知识优化过程的历史思维可视化成果;反思、迁移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思维监控。历史思维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还需从科学构建历史思维能力的分类体系,重视思维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加强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中某些因素的培养,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经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转化为他们头脑里的数学认知结构.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数学认知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讨论了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对优化数学认知结构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并从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消极认知结构、偏差性归因模式、防御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消极认知模式是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开发思维潜能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非线性的整合的群体式结构,它由五种因素和环节组合而成:启动——按序——思考——训练——引伸。一、启动力开发。即开发启动思维的动力系统,是开发思维潜能的首要前提。这种动力系统分内外两部分。内动力由思维自身内部矛盾产生,外动力则是情感系统积极作用于思维系统的动力。在认知过程中,情感是与思维相异,与其彼此独立,相互并列,并非合而为一的。然而,它却始终与思维相伴。它作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意蕴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属性。缺少文化意蕴,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忽视文化意蕴的文化迟钝现象,从而使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没有特色,实效性也较差。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敏感性,我们应该树立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建构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机制、探索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学界对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分类存在争议。运用自由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探讨了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结果表明,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空间有2个维度:(1)认知/情意;(2)积极/消极。汉语心理动词被分成5类:(1)认知心理动词;(2)积极情绪心理动词;(3)消极情绪心理动词;(4)积极意愿心理动词;(5)消极意愿心理动词。  相似文献   

13.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联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调节作用的认知状况,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体育锻炼融合的心理干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心理健康调节作用认知状况不同,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结合运动项目自身独特的心理调节作用给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高职贫困生从心理上脱贫,建构了一套“五位一体”的心理援助体系,即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建立健全科学动态的心理档案、全面渗透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大力建设自助互助的心理社团、有机结合短期长期的心理干预。它们之间共同相互作用,使贫困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真正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极大程度的相关(p〈0.01);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能解释其变化率的46.0%,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当引入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时,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减小;研究结果支持社会支持的主效果模型;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相关性很高,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心理健康观存在定义空泛主观、标准逻辑对立及相对性、内容系统性差等局限。通过揭示心理所指及健康本质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心理系统的和谐;通过分析标准的特性提出了分析心理健康标准,分别是心理和谐的整体性、积极性、动态性和持续性;依据心理所指提出心理健康包含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和外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其中前者包括意识层次的和谐、心理过程的和谐、个性心理的和谐,后者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政府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责任。然而,因我国政府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边界不明,导致现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难以应对21世纪我国精神卫生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依据市场体制发展规律和政府治理之道,转型期的我国政府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包括:提高精神卫生的知晓率,健全精神卫生人权法规,制定精神卫生人才培养规划与政策,把精神卫生医治与康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地域、人口密度与发病率等的关系和现代组织设计理论重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与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等。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内外向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533名老人,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内外向人格和心理健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外向人格和心理健康在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居住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外向人格、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外向、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在内外向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效应量为29%。研究认为,内外向人格既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影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程度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