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要方面。这些社会和谐思想是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通向未来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手稿》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在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中国,重读马克思《手稿》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英法德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根源的揭示;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这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虽然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的,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异化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改造黑格尔异化观和费尔巴哈异化理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站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解读了异化问题,在用历史唯物主义充实改造其内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异化问题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把异化看作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的派生物、历史上暂时的东西,从而指出共产主义的改造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宋阔 《林区教学》2008,(5):21-23
乌托邦精神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哲学是乌托邦精神的当代承载者,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本身没有否定乌托邦哲学,对乌托邦精神的反思也同样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哲学思考的思想前提,构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探讨为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手稿》从肯定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入手,具体阐述了人的类本质的内容、依托、类本质的丧失及其复归等问题,最终将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解放联系起来。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也为后来成熟的马克思思想的诞生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建构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可能,还因为不乏学者意识到政治哲学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史的归纳与政治哲学的阐发.如果说国外研究概况表现为归纳与阐发,那么国内研究趋势则表现为重审与建构,虽然较国外研究稍晚,但问题切入与纵深呈现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梳理国内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框架,生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手稿》是马克思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其中"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包含着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第一次以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因此,对马克思《手稿》的哲学美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颠倒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西方政治哲学,这种颠倒基于政治实践的价值批判,始终指向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以人性假设为思辨起点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得益于哲学-人学变革,以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契机,通过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及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汲取西方政治哲学的精华,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社会革命和生存状态革命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具体现实的目标就是“和谐共同体人”。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向度,将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论内容融入其理论体系,会提升哲学的时代感和现实力量,有助于充分发挥哲学面向生活、指导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落焱霞  许净 《学子》2014,(3):107-107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共产主义关注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一种人的理想境界,而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扬弃的现实道路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以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阐发了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与全面占有、全人类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第一部综合阐述其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开启了解决平等问题的新的思维路向,其中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剖析、对空想共产主义的清理、对共产主义的经典阐述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丰富的生态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手段;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经过否定性辩证法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浸润得以形成,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方面关系为内容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指向。自由劳动和科学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两条鲜明的逻辑线索,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生成理路中所蕴含的以唯物实践为主导的方法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指向为: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勇于改革,谋求发展;追求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因此,从哲学上看,和谐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全面生产的和谐问题,也就是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的和谐问题。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哲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宏观背景,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和谐社会虽符合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共产主义。所谓“和谐哲学”由于缺乏整体性和追根究底性思考,而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研究,也由于缺乏整体性和追根究底性探索,和合文化目前也只表现为一些理念碎片,因而对其作用也不应过高估计。斗争哲学不是斗争思维方式的产物,和谐哲学也不是和谐思维方式的产物,它们既是差异,又是同一,且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价值维度是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视角.马克思的哲学观是追求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价值,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对现存社会的价值反思和批判,对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生命力.我们应当对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维度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仔细探究便能找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消费的根源,异化消费的直接原因在于违背了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要消除异化消费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才能消除消费异化,消除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作为青年马克思时期重要著作之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初期探索,其中,马克思本人对于资本与雇佣的对立、劳动的异化及其与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著名论断更是生动地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他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对异化劳动的救赎。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目的并非抽象地探究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更重要的是旨在解决一些现实中存在的困惑,并从中得到开悟,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