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跨境而居的中国少数民族有33个。本文旨在描述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识别的少数民族及其语言,未涉及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未识别的族群及其语言。为了行文方便,同时参考国际同行的划分,我们管一个国家使用人口在15万人以上的非强势语言,叫"大语言";管使用人口在15万人或15万人以下的非强势语言,叫"小语言"。从跨境语言功能的强弱及使用人口的多少,将上述33种语言分为5类:(1)"内弱外强"类,即境内弱势,境外强势;(2)"内大外大"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大语言;(3)"内大外小"类,即境内大语言,境外小语言;(4)"内小外大"类,即境内小语言,境外大语言;(5)"内小外小"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小语言。  相似文献   

2.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涵盖54个国家约12亿人口,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趋于稳定,经济改革日益深化。中国与非洲相隔甚远,但中非传统友谊深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援建了坦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9,(3):28-29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50年,国际涉藏舆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起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以所谓的“西藏问题”遏制中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建交,“西藏问题”逐渐在冷战中儿乎被“遗忘”;到了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西方“接触”、“制约”对华政策的出台,美国的涉藏宣传趁势喧嚣尘上,“西藏问题”重新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最近的报道中便有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文章。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并在2007年1月22日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5.
晚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 ,是一个颇具魅力的课题 ,究其原因 ,就在于晚明社会的深具魅力。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正式提出 ,到 5 0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探讨 ;从中国社会明清停滞论 ,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些中外史学界讨论最热烈的重大问题 ,无一不涉及晚明社会研究 ,换言之 ,晚明社会研究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探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和障碍时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 ,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形成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热点 ,受到中外学者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一、从汉学书目看西方专业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1995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已达12.14亿,每年新增加的国民收入约有1/4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中,特别是1991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人口问  相似文献   

8.
匡祎 《文化学刊》2009,(3):73-7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许多老歌,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和喜爱,与当时上海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来进一步分析其对当时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二三十年代唱法与当代民族唱法的比较研究,为今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的研究始终与新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民族化问题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而其现实背景又往往与西学的引进密切相关.当上世纪50年代苏俄文艺理论大量充斥中国文艺界与大学讲坛时,就有人撰文倡导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以与之相对抗①;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时,又有人呼吁要通过古代文论的研究来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思潮成为时髦话题时,就有更多的人出来提倡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以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批评话语.可以说,每当人们感受到西学威胁时,第一感觉便是到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寻求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有人提出中国文学理论患了失语症,研究界所操持的批评话语全是西方贩来的,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于是就深感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建立中国批评话语的重要.需要革新时就想到复古,这是中国古人常有的思维方式;而当异域文化涌入时,必然想到用民族传统去加以对抗,这好像也是世界文化交融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于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就象一个深不可测的理论渊薮,那里边仿佛蕴涵着无穷的理论资源与再生活力,足够应对目前及以后出现的所有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90后”,特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群体。《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在1990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人口约有1.7亿,仅2012年已有620多万“90后”员工踏入了社会工作岗位,是2010年的3倍。  相似文献   

11.
从50年代开始,韩素音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界早已名闻遐迩,可惜笔者一直无缘与她相识,直到去年5月应浙江《文化交流》杂志约请我撰写她的文章时,才乘她来中国访问下榻首都北京饭店之际,有幸与她进行了长达3小时之久的交谈,了却访问她的宿愿。 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 在未亲自见到她本人前,曾从国内一些电视镜头和报刊上看到过她那欧洲  相似文献   

12.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搞好计划生育与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妇女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不少人往往把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与强迫命令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中,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一直以来只关注人口数量问题,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太多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例如日本和德国)。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但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10,(12):40-40
对中国超过13亿的人口进行普查,人口普查员们遇到一个棘手问题,而且在10年一次的最新人口普查中,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的全球化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语境,特别是面对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迁,以及面对大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如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大城市如何从传统的空间与旧有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形成中国式"城市文化自觉"的空间体系,这既是一个城市化发展模式问题,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大学教授在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百五十年前,黄浦江两岸蒲苇遍地,田野间偶见村落,很少有人知道有所谓上海,诸  相似文献   

17.
位于豫西山区的丁烟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一座座光秃秃的石山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壑,几乎将这里与世隔绝。丁烟人祖祖辈辈背负着贫穷和愚昧:村内井无一眼,水贵如油;路无一条,交通闭塞;庄稼难以生长,树木难以成活,直到80年代中期,村民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1984年还有几人终年逃荒外乡。穷得吃不饱饭,更办不起学,文盲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1700多公里的边境线,经济发展处在大致相同的阶段。近年来,中印关系进入了发展的怏车道,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双方的合作与协调明显增加,如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国与印度等相关国家联手,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的有序化需要实现结构性转变,人口流动的结构性转变是指人口变动的数量和结构必须与流出地与流入地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等结构性因素保持协调性和平衡性。人口流动的功能转换滞后于结构转变,就可能引发经济社会问题。实现人口流动的结构性转变,要科学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正确把握主体功能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规律,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的方向和控制人口流动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社会的发展阶段,53%的城市人口预示着未来中国社会问题的主体正在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以往高耗能粗放型的城市化已经给我们以深刻教训,特别是一些城市本土形态和文化要素的丧失留下千古遗憾。然而,目前为止,中国仍未能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理论,对此提出新的理论探索:一是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已经迫在眉睫;二是城市化的核心是创造以充分就业核心的社会发展动力,而不仅仅是空间的再生产;三是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前提是中国文化根柢的重拾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