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它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古代一些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美学家曾对它进行过探讨,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意见。 作为美学概念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一、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它能够引起许多思  相似文献   

2.
形象,是美学的基本范畴。这犹如商品之于政治经济学,概念之于抽象思维的逻辑学。研究美学要从形象开始,不能从美开始,也不能如李泽厚所说“从美感开始”。形象是建立美学科学的雄伟大厦之基础。形象中包含了美学的全部繁杂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矛盾是事物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的社会内涵是人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性。从美学角度说,形象的真、善、美,本质上即是人性的真、善、美。形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之性质,归根结蒂是人性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是人性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结构和重建,成为他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本文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和"写境"等几个方面,对他的"境界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结构和重建,成为他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本文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和“写境”等几个方面,对他的“境界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科学,实质上都是一种范畴的理论体系。因此,要建构科学的美学理论,也就必须从分析美学的诸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本文首先从美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论证了把审美价值作为美学中心范畴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进而以审美活动——审美价值——审美享受依次衔接的逻辑发展为线索,较系统地探讨了美学理中各主要范畴的特殊规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大致勾勒出了建构新的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释“味”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对这一美学范畴的成因及其内涵的探讨,应当不仅是一种文艺理论史上的现象描述,而应挖掘其得以形成、发展的特殊文化心理和特殊的认知方式。本文描述了“味”从生理快感、心灵体验向审美领域的延伸发展,并指出其中蕴含的言不尽意、有无相生的辩证法,以及“天人合一”忘我自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体现了二者这最基本的关系,笔者将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简要分析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艺术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基本思想.在艺术发展论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命题,引起了学术界长期广泛的争论.如何对这一命题作出正确的科学的解答和阐释,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著名的命题,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古代美学是古代审美意识残缺和封闭两个基本特性的理论概括,而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最高范畴,兴象和意境分别以各自的体系展示了这两大特性。儒家美学偏重审美残缺或外象意欲,道家美学则偏重审美封闭和内向认知。这两种倾向所包含的胶合、排斥和暗转三种功能,形成对美学现代进程的强烈干扰和制动。在中国美学从古代向现代变革的这种宏观背景之上,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主客对应或物我同构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分别代表现代主观论美学论证着艺术形式和情感动力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强调艺术形式或审美意向克服审美残缺,后者强调生命活力或深层体验克服审美封闭。他们一个是日神主醒,讲意象观照,一个是酒神主醉,讲情感涌动。这就形成了互补。面对古代美学,这种互补形成突围的合力;面对现代美学的未来,这种互补又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现代美学的理论课题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组织全国十一所民族院校的部分美学和文艺理论教师集体编写的《美学十讲》,于1982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前,《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选刊了书中的一章:《什么是美》。总的说来《美学十讲》是一本好本书,它的优点很多。首先,在美学这门新兴的年轻学科中很多重大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和范围)都还有争论,还没有取得基本一致的公认意见的今天,这本书勾画出一个美学的基本轮廓,是有贡献的。它所论述的十个问题也确实是美学中  相似文献   

11.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在现代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上,这一概念也早已普遍应用开了。“意境”一词,含义隽永,结合得极妙。“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境要有意,才深邃邈远;意要寓于境中,才生动、形象、感人。因此,意境是形象与情感的统一,是客观与主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韦护》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恋爱生活为原型,不仅是"革命加恋爱"的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读者群中,《韦护》这部小说没有引起强烈地反响,甚至带给丁玲诸多的争议。本文从接受美学的文艺理论范畴,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范畴,着重分析了主体通过“兴”的审美还原,如何经由物我共感、物我同一、抵达天地之境的过程及相关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人所深情吟咏的“一棵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一棵树”为母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的形象(尤其是抒情诗的形象)的实现总是与艺术想象分不开的。艺术想象是由一个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中,“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即新的形象的实现,亦是诗人借助于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方法,从宏观上决定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美学取向,而要实现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转化,还有赖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7.
第二编这一块是教材的重点。任何事物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学艺术的普遍性,在于它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哲学、法律、宗教等观念具有共同性;但文学艺术又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特征。而这一编的内容就集中讲文学艺术的特点、特征的。这一编的理论性最强。从文艺理论发展史看,这是文艺理论研究中人们用功最多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教学经验讲,教师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所下的功夫也比较多,学生理解、掌握花费的时间也比其它部分多。这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说明这些理论,除了教材中的例证,还需要在讲授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再举一些更便于学生理解的例证。 下面逐章地讲一些问题。 关于“形象思维与形象创造”。 对思维规律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形象思  相似文献   

18.
“不即不离”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命题,它的美学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涉及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文艺创作的审美规律和文艺鉴赏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9.
日本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日本美学范畴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特点 ;揭示了日本美学范畴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历程 ;阐述了日本自然美范畴序列及生成的文化原因 ;论证了自然美范畴是生成艺术美范畴的基础 ,并阐明了艺术美范畴中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着重论述意境理论的适用范围。本从意境范畴的来源、意境的内部层次及中西化思维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意境的美学价值、审美特征,论证意境理论只适用于评价中国的抒情性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