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社会早期口头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性主题,它充分体现了希腊精神中充满生命激情的一个方面。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希腊神话中凡间女子在面对命运挑战时所作出的反应,从中揭示出她们在梦想与欲望一旦被羁绊时爆发出的强大的生命激情。第二部分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生命激情与希腊理性精神的对立,探讨这一充满生命原动力的精神的存在价值。这种生命激情虽然有时以放纵乃至邪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不该被回避、否定,而值得被珍视、体味、探究。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3.
林淑文 《中学教育》2008,(10):57-6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美育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一是在美育目标上,卢梭直面人的生命活动,培养具有完满、自由、健全人性发展的“自然人”,崇尚一种超越存在、追寻意义的生活;二是在美育内容上,卢梭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和融会;三是在美育实施上,卢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方面全面启动美育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希腊英雄阿喀琉斯,隐喻了希腊文化中人类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阿喀琉斯个体与个性追求的狂放不羁和无拘无束代表了希腊文化中的个体自由意识;阿喀琉斯缺乏理性的易怒性格又成为希腊文化中追求自制的反面典型;阿喀琉斯的“脚踵”,即他的致命之处,表达了人类自知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在这3个层次上,希腊文化表现出了人类从意识到自身超出其他存在,到以理性为动力不断超越自身,再到意识到人的局限性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知识获取、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重理智训练、轻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追求客观知识、培养理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再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知识对人的专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对人的压制,在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孤岛上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6.
希腊文化滥觞于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希腊神话以其绚丽多姿、谱系分明的特点流传于世,并反映了希腊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在希腊人的精神信仰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与日神“阿波罗”充分体现了希腊文化所包含的原欲与理性的精神以及两者的和谐统一。希腊精神的这种双重维度,既表达了希腊人的原始信仰与情怀,又孕育了希腊人积极入世、乐观向上的特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的时空观整体上呈现三横三纵立体架构。三横是指他的时空观是在希腊、近代欧洲和中国三种形态的横向比较中展开;三纵是指他对时空的分析,有一个由原始含义至外部特征再至生命情调与美感的三度递进过程。希腊人居有限时空,据实观物,但生命和谐完满;近代欧洲人将时空抽象化、无限化,常驰情入幻,常将生命陷入虚妄欲求之中不能自拔;中国人于时空,善取其虚实相生之趣、生生相续之德,创造了一个充满艺境之美和生命善德的价值时空。  相似文献   

8.
<正>张恩德,彭旭在《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课程完满是人的完满的基础,而人的完满是社会完满的前提。所谓课程完满,是指课程的类型、结构、形态及内容等完美自洽,能促进学生、学科及社会的发展与完满,符合学生以及时代的特点与需求。人的完满是指人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琴瑟和鸣,人性德性丰富充盈。核心素养指向人的完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核心素养为人的完满搭  相似文献   

9.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10.
理性和人性是希腊古典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古希腊人也以发现理性而闻名于世。但由 于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存在以及当时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古希腊人实际上也与世界上其它 民族的上古居民一样,心里充满着神圣的宗教情感,宗教信仰仍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 古希腊人既是理性的人,也是信仰的人,即使在少数圣哲的思想中,也是人性与神性并存,理性 与信仰难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希腊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本文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大洪水的传说和兄妹通婚现象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与希腊虽因所处地理及人文条件各不和相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从两国的古代神话对比中,我们还是能发现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文章从神话的来源、本质、思想观念、神的形象塑造等几个向度对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中所体现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不仅在希腊早期人类原始思维中初显端倪,而且在古希腊人的民族智慧、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是古希腊神话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考察了济慈诗歌中蕴含的希腊意象,认为济慈不仅用生命感触了希腊神话的内在精神,而且在诗歌创造中发现了希腊神话中蕴藏的永恒美的奥秘,从而使他的个体生命获得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洪水神话在很多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出现过,本文对古希伯来和希腊民族中的洪水神话从洪水起因、过程、结果及独创之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现两个民族在洪水神话上的异同并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源头上来看,希腊神话有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神话体系,即奥林匹斯教神话体系和俄耳浦斯教神话体系,以他们的创世神话为范例,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一个注重的是自然的力量,一个注重的是人的力量,正是这两种神话体系给后世的希腊文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养分,对希腊神话进行全面的、追根溯源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阐释希腊文化和欧洲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叙事形式、神祗构形和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造成二者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相异性的原因,并不在于神话的种类或数量大小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古希腊神话的文明性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乱世之下作为反对“独断论”的哲学派别而出现的,与当时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并驾齐驱,主张怀疑一切感性现象所呈现的本质和理性思雏推断出来的结论,通过“悬王判断”获得灵魂的“宁静”。文章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的内涵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分析了其特点、伦理学目的以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比了它与其他学派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从发生学上看,宗教学思想的产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理性与信仰从神话思维中的分化。在西方,这种分化发生于古希腊,理性之形态表现为概念逻各斯。逻各斯与神话本来一体无分,使两者相互分离的原因,一是希腊宗教祭仪在城邦生活中的公开化所导致的宗教祛魅,二是较具个人性和神秘性的奥尔弗斯宗教对信仰的私密性的强化。另一方面,就最早对宗教进行理性辨析的哲学家塞诺芬尼来说,这种分离则是希腊宗教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逻辑上的错位所致。塞诺芬尼率先运用理性对宗教进行批判,在这个意义上可视为西方宗教学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想象性与写实性以及它们奇妙的结合,是希腊神话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想象性表现为一切自然力和人间的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神掌控,人间具有超强本领的人也是神,并且这些又构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神世界。写实性表现为,反映了人类的起源和从原始社会进化发展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保留了原始社会的风貌,叙事性极强。二者的关系是,想象是手段、形式,写实是实质、内容。希腊神话的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广泛地影响着欧美后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是后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希腊神话发育非常充分,这些审美特征更突出;中国神话发育极不充分,其审美特征严重依附于政治伦理道德,显示出两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背景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