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 《中国档案》2007,(6):63-63
77岁的闫丽声,总算能够踏踏实实地过个国庆节了。半个世纪以来,她厮守着一句嘱托,一直帮一位战士保存一张杨开慧烈士与毛岸英、毛岸青母子3人的照片。近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老人总是盼望着这位解放军战士回来取这张照片,为这半个世纪的嘱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我的心踏实多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嘱托,总算有人来帮着完成了。”2006年9月30日,老人将照片交到沈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手中后笑着说。  相似文献   

2.
巴丹 《出版参考》2006,(29):49-50
那时我四岁。已开始上一年级。每日黄昏小凳子上看《岳飞传》,一颗字一颗字按着结结巴巴地念。奶奶给一粒水果糖含在嘴里,到吃晚饭时按一按小腮帮子,硬梆梆地还在。十二岁时我已升人中学,日日城北走至城南,成绩差强人意。整整六年的时间,我一直留着“日本头”——也就是齐眉齐耳的短发。衣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7日<文学报>有一篇蒋子龙的文章:<大编辑>.读完之后,我微笑着放下报纸,我还是一个小编辑,一个仅在编辑行业工作两年的青年人.可是,文中提到的那类大编辑,身边却有不少,也结识了不少社外的大编辑.这样的机缘,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半个世纪的文化积累促成的,前辈们的辛勤工作挣下的口碑,让我们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感谢我的家庭“编辑”@彭道…  相似文献   

5.
服务热线     
获《成绩合格证书》 能否申报主任编辑?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日报》高宏智读者来信说:我今年56岁,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已25年。1988年被评为编辑,1995年被聘为总编辑助理。1999年申报主任编辑时,因学历不高,到地区高职评审委员会未通过。但是我曾于1981年在陕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新闻班进修一年,成绩合格;1983年参加了全国新闻系统统一测试(由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获《成绩合格证书》。请问:具有该证书是否具备申报主任编辑的资格? 主持人答:高宏智读者,你好。带着你的问题,我们请教了全国…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5)
《小哥白尼》:小朋友喜欢你文/军文“我要爸爸给我订《小哥白尼》。”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我爱看《小哥白尼》,她上面有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好多知识。”这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读后的感觉。显然,该刊的吸引力起码覆盖了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年龄层次。笔者...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1 我做编辑工作,到现在15年了,其间担任编辑室(部)主任有整整10年。如果说我在平凡的工作中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些成绩主要是在部室主任的位置上取得的,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在编辑室主任这个角色上做的。我对编辑室主任这个岗位特别留恋,那是我的一段美好时光。 2 编辑室主任有工作的特殊性,是兵头将尾,是连接上下、沟通左右的角色,是出版事业第一线上的工作能手和奋斗中坚。不要小看编辑室主任这个角色,我们现在出版界的一些负责同志,很多是做编辑室主任出  相似文献   

9.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0.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11.
这已经是遥远的,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1939年一月中旬,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还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刚放寒假,我就有幸读到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并使我从思想到生活开始了重大的转折。《西行漫记》中文译本是1938年一月在上  相似文献   

12.
刘庆会 《军事记者》2005,(12):61-61
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两封信,那是《解放军报》社编辑老师给我寄来的退稿信。虽然4年过去了,但我把这两封信视若珍宝,一直珍藏着。因为正是这两封退稿信激励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3.
难得五十     
本期为建国50周年专号,是一本结结实实的中国报刊50年来的文献资料。 能赶上50年大庆是一种大幸,试想人生能有几个50?就算你今天是20岁的编辑记 者吧,下一个50也到70岁了,何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都与共和国龄相差无几呢? 50是一个成熟的年龄,半个世纪啊,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只要给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家政》杂志社的一位女编辑今年八十三岁了,她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年纪最大的女编辑,编辑生涯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去年我国《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同志访问美国时曾拜访了这位女编辑,她对金凤同志说,一九七八年,她在八十一岁的高龄,还千里迢迢赴中东地区旅行采访,收集材料给《家政》杂志写稿.据统计,美国新闻界的女编辑、女记者,约占编辑、记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其中不少是年愈花甲的老太太,还在精力不衰地从事编  相似文献   

15.
我这个名字近年来散见于全国不少报端。于是,许多热心的同志给我写信,尤其是青年朋友的来信较多,要我谈一谈“经验”。其实,我在新闻战线上是个“大龄新兵”。虽然今年已交47岁,可文化素质差,只读过小学6年级。置身于一个小小的中堡村,一年之中也能上稿百余篇,秘诀究竟在那儿呢?我回顾了一下近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身边,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发黄的剪报和两封珍贵的信。这是六年前我十四岁上初中时,在《新疆日报》发表的通讯和编辑写给我的信。带着它,我从边疆走到内地,读完了中学,如今正在大学里攻读新闻专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和《新疆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六年来不管身在何处,总是忘不了这张报纸,在大学里走进系报刊阅览室,我总是首先取下《新疆日报》,一版版认真地看,就是细小的新闻条目也不放过。读着报  相似文献   

17.
我爱读者     
赵世良 《图书馆》2001,(2):70-71
自从我 19岁的时候当上一名图书管理员 ,至今已过去了半个世纪 ;但直到最近 ,在回忆往事时我才意识到 ,自己原来是从心里热爱着图书馆的读者们的。我与身边几位相交了 10年的同行老友 ,从来没有谈论过个人对读者的感情。怎么说是爱呢 ?我想在这里举出一些事例 ,以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来说明这一逐步深化的过程 ,就算是和新世纪的年轻同行们谈谈心吧 !1950年五一节前夕 ,组织上安排我负责一个中学图书馆的工作 ,那就是我的母校北京第四中学的图书馆。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半 ,边干边学 ,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对于图书馆 ,我的理解就是供同学和老师们…  相似文献   

18.
1937年9月18日,上海罗店抗战前线,一位23岁的青年就着隆隆炮火在日记本上匆匆写下了:“迷离往事无从记/每向心房频索取/过眼烟云/待我今朝都写起”的诗句。半个世纪后,斗转星移,当年写下的日记已变成铅字,在大陆、台港广为流传。这位青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前国民党少将处长,现全国政协特邀委员——沈醉。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实践》的编辑同志约我给“忘年交”专栏写点东西。 我想了又想,决定向青年朋友交心:谈谈我终身难忘的一段思想改造的经历。 战火的洗礼 我今年75岁了。从15岁(1937年)加入党的战斗行列算起,在革命征途上,我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 我1938年到延安。1945年1月,我调到《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当随军记者,开始了我漫长的记者生涯。战争年代,我作为一个随军记者,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  相似文献   

20.
追溯发表作品的最初时光,也许应该从十三岁那年讲起。十三岁时,我正上初中二年级。故乡创办了《玉环报》。已经在学校的黑板报当通讯员、当编辑、活跃非常的我,再不甘心只编写那种一二百字的小稿子了。写小说!这个念头像一朵火焰在我心中燃起。我以那时对小说这个形式的最大理解,以那时普遍颂扬的“新人新事”为题材,以我的一个邻居姨夫为模特:一个很有公心的社员面对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与老伴之间发生的杯水风波为故事框架,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小说:《风波》。冠名之后,猛想起鲁迅先生的名作,顿感不可造次,遂在前面再加了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