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用于注释《易经》.《易传》,是懦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又是道家三玄(易、老、庄)之一.《易传》,融汇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精华——“天人之道”.《易传》的人生观(人道),是它的宇宙观(天道)的自然延伸.这是由《易传》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一部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性的献。它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人用于占筮吉凶的书,而《易传》则是现存将《易经》哲学化的最早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为两个矛盾范畴,论证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与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易传》作又将这种辩证观加以运用,成为确立政治关系和统治方法的哲学基础。建立了“尊卑有位,上下有序”的统治秩序,以及“顺时而动”、“持中而行”的应变政治观。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大易之学有象数、易理两大派系。象数为汉易,易理则为魏晋玄学易与宋明理学易两大阵营。理学易当中,程朱为道学易,船山为气学易,陆王心学一系的易学,则为心学易。南宋陆象山在江西,倡导心学,其中也有其易学的独到见解。象山弟子杨慈湖,本身便精研易学,留有《杨氏易传》一书,以及《己易》一文传世。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时,便是在贵阳龙场玩易窝当中悟道,其与易学的渊源,可谓关系匪浅。在他四十九岁揭示致良知之旨后,便有“良知即是易”的论说。龙溪是阳明的大弟子,对大易之旨与良知之道的融合与传承,在讲学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阳明后学罗近溪,对于大易之旨的诠释,更是陆王心学一系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后期。春秋战国,正当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动乱时期。《易传》的社会政治观,恰好反映了儒家学派这一时期治国安邦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一、"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易传.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这里,《易传》揭示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仅就"立人之道"而言,应如何理解仁与义的含义呢?《易传.系辞》:"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8.
本体问题是中西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易传》作者继承前贤成果,对易道本体问题进行了独到阐述,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归为“易”或易道,并认为“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为形上之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寂然不动、恒久存在”;“易”道“易简”不繁、顺适畅达。就人的思维水平而言,它是继老子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易传》关于易道本体的思想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易学义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