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发学生智能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精华在于激疑。能否做到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思养能,是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之一。对于激疑、设疑与释疑,笔者提出了“激疑应有方,设疑要科学,释疑要有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历史问题教学的界定 问题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而且是一门教学艺术和教育科学问题。 究竟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具有教学艺术和教育科学意义的历史问题教学?笔者以为,起码要符合三条: (1)基本形式是激疑置问,释疑解惑。 (2)一堂课中,只是就教材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孤立地或偶尔地激疑置问,就不能体现历史问题教学的特色。必须是整堂课充满着激疑置问的气氛,营造出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数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几种方法。一、激“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时,…  相似文献   

4.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石;对教师来说,课堂上不仅要"提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课堂提问。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  相似文献   

5.
“激疑”是指在数学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一、趣情激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激疑,  相似文献   

6.
张梅芳 《江西教育》2004,(15):61-61
注重激疑促思,有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激疑促思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所谓激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疑问。但激疑并不等于教师随时随意的提问、设问。这里所讲的激疑应当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心考虑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激疑方法,往往是把那些最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摆到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8.
1设"疑"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智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尝试采用激疑—导引—点拔—梳理的四步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激疑所谓激疑,就是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疑能引思,疑能激趣。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就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设疑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不但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历史教学实效。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11.
“设疑诱导”已成为小学教学课堂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一、小学数学课堂上设疑的基本程度1.激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  相似文献   

12.
例1:设疑激趣,实践创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捕捉时机,引发学生疑思,  相似文献   

13.
古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则须疑”。有了疑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究问题,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打开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激疑”呢? 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是“激疑”的前提,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不断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有疑是可贵的,怎样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这说明了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求知的过程也离不开提出问题。"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质疑提问,给学生制造一个问题教学情境,能激  相似文献   

1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此,教学时应把“疑”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激疑、导疑、探疑、释疑、解疑中获取新知,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与学是围绕着一个“疑”字展开的 ,一堂语文课始终贯穿着师生间无疑———有疑———质疑———释疑的对话过程来进行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判断语文课或语文教师的优劣的标准之一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 ,有疑是使学生与文本真正进入对话状态的主要标志 ,激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怎样通过激疑来引导学生学习呢 ?可以把激疑看成是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一、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  相似文献   

19.
悬念具有激情、引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激疑疑能使人心理感觉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促进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激疑,则学生可因疑生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课始我首先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带有刻度的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让学生做好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